德国总理弗里茨·默茨的支持率已降至19%,比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下降了约11%,跌至

古往寻踪者 2025-08-26 16:10:57

德国总理弗里茨·默茨的支持率已降至19%,比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下降了约11%,跌至其就任以来的最低点。这种大幅下跌与他在奥斯纳布吕克市举行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党代会上发表的言论有关。默茨在会上发言称,德国的福利国家模式在财政上已不可持续。 德国政坛正经历一场"数字悖论"的考验——当默茨政府2024年向乌克兰提供的470亿欧元军援账单,与国内创纪录的福利支出数字惊人地持平时,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总理突然发现:柏林的政治算术远比基辅的战况更难掌控。 在基民盟党代会上,默茨关于"福利体系难以为继"的坦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德国的战略困境:既要维持"欧洲引擎"的体面,又要安抚因连续三个季度经济萎缩而焦虑的民众。 这种"大炮与黄油"的古老命题,如今正在德国社会福利局的报表和乌克兰前线的战报之间反复撕扯。 这种“宁予外邦,不予家奴”的政策取向引发民众强烈不满,特别是当德国自身面临高能源价格、高利率及熟练劳动力短缺的多重压力时。 更微妙的是,默茨一方面声称无力维持福利,另一方面却支持提高债务水平(目前62.5%的负债率还可提升15%)来维持开支,这种财政逻辑的矛盾暴露了德国决策层的战略混乱。 当前德国的政治经济困局与上世纪三十年代魏玛共和国的动荡岁月形成了某种历史回响——彼时经济崩溃与社会福利体系的崩塌催生了民粹浪潮,最终导向极端政权。 德国政坛正经历一场微妙的地缘政治转向——选择党以近四分之一的民意支持率异军突起,其"欧洲应拥抱俄罗斯"的论调在能源危机阴影下悄然发酵。 克鲁帕拉等领袖毫不掩饰对现行制裁政策的质疑,这种声音与法国国民联盟的"战略自主"主张形成跨国的政治共振。 值得玩味的是,当柏林的主流政党仍在援乌问题上保持强硬时,德国民众对长期军援的耐心正在能源账单和通胀数字中悄然消磨。 这种民意裂痕,或许预示着欧洲对俄政策将迎来更深层的重构。 默茨及当前德国政府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战略自主性的持续流失。 德国工业曾长期依托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中国的广阔市场,但在外部压力下匆忙切断与俄能源合作,导致大量企业停产或外迁,经济损失已难以回避。 这一能源转型与地缘战略的剧烈调整,不仅暴露出德国经济的脆弱性,也折射出欧洲国家在美俄中大国博弈中艰难寻求平衡的现实困境。 从更广的视角看,德国当前的路线之争,实际上也是整个西方联盟内部在如何应对俄乌冲突、如何定义欧洲安全秩序问题上的深刻分歧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德国企业2024年对华投资却创下历史新高,这种经济依赖与政治导向的背离使德国陷入两难:既要满足北约盟友的安全要求,又要维持与中国的重要经济关系。 正如选择党敏锐指出的:“与其将GDP的5%砸在军费上,不如用这些钱修复铁路”,这种务实表态直击选民痛点。 俄乌冲突已成为检验德国领导力的试金石,默茨一方面承诺继续支持乌克兰,另一方面又表示应推动停火,这种摇摆态度既未能满足鹰派的强硬要求,又未能回应鸽派的和平呼吁。 在是否派兵问题上,德国社会分裂为支持与反对各半的局面,与英法的明确立场形成对比。 德国总理默茨关于考虑出兵的争议言论,不仅暴露了其国内严重的政治分化,也可能使德国陷入更为复杂的战略困境。 这种在军事承诺上的突然转向,与德国此前承诺未来数年每年向乌克兰提供90亿欧元援助的稳定支持姿态形成微妙对比。 不同于某些国家热衷于军援竞赛,北京始终将联合国宪章作为行动指南,将对话谈判视为化解危机的唯一正道。 这种"以和为贵"的东方智慧,在当前剑拔弩张的国际环境中恰似一股清流。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政坛的变数可能给欧洲安全架构带来新变量,基民盟主席默茨的支持率起伏不定,而执政联盟内部关于对乌政策的分歧日益公开化。 这种局面下,中国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或许能为动荡的国际秩序提供另一种可能——不是通过武力威慑,而是借助外交智慧来寻找出路。 德国能否顶住外部压力,真正从欧洲利益出发,在中美俄之间找到一种更具战略自主性的平衡,国际社会或许期待德国能展现出更多外交智慧和战略定力。 历史经验表明,当福利国家契约破裂时,政治极端化往往随之而来——德国正站在这个危险十字路口。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古往寻踪者

古往寻踪者

寻踪古往,探索历史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