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凝视 马可波罗曾以游记录东方奇观,字里行间浮动着丝绸的光泽与香料的氤氲。那书本传至西方,在某个午后被一个653年以后、名叫斯诺的年轻人捧读。斯诺不曾满足于纸上的中国,终究踏上了东行的旅途,1937年7月,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将那一片炽热的土地与信仰传诵于世。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世界著名 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 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 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 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 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 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 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 但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争议。《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 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医生读了斯诺的书,书页间跃动的红星照亮了他内心的某种渴望,于是,1938年春季,他跨越重洋,来到烽火连天的中国。他在手术台前躬身,在硝烟中奔走,最后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或许未曾想到,多年以后,他的孙子也会踏上这条东行之路。 白求恩的孙子走在今日中国的街道上。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流光溢彩;高铁如银蛇般在城市间穿梭,无声而迅疾。他站在祖父曾经奋战过的土地上,试图从这片焕然一新的景象中寻找过去的痕迹。 他去了祖父的纪念馆。黑白照片里的白求恩正在为伤员做手术,眼神专注而坚定。展柜里陈列着泛黄的信件,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那份跨越国界的情谊依然清晰可辨。他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尖轻触纸面的瞬间,仿佛触摸到了祖父的体温。 走出纪念馆,他融入了熙攘的人流。广场上,老人们打着太极,动作如行云流水;年轻人脚步匆匆,耳机里流淌着最新的流行音乐。街角的小店里,传统的手工水饺与西式咖啡奇怪而又和谐地共存。这一切与他从书中读到的中国如此不同,却又隐隐约约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延续。 夜幕降临时,他登上了城市的高处。万家灯火如星河倾泻,霓虹灯勾勒出天際线。他想起了马可波罗笔下那个“遍地黄金”的传说,想起了斯诺书中那些在困苦中依然怀揣理想的人们,想起了祖父信中描述的战火中的坚守与希望。 这个国家确实翻来覆去地变化着。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到斯诺的红色中国,从白求恩的抗战岁月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每一次转身都在断裂中延续,在变革中坚守着某种内核。就像一条大河,表面波涛汹涌,底层却有着不变的流向。 他最终明白了,祖父之所以选择留在这里,不是因为这里的富庶或强大,而是因为这里的人与他们所代表的某种精神——那种在逆境中依然向上、在苦难中依然怀揣希望的力量。这种力量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连接起了马可波罗的好奇、斯诺的洞察、白求恩的奉献,以及如今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奋斗。 星光下的城市依然在流动、变化,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就像那些跨越时空的凝视,总能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找到共鸣。
跨越时空的凝视 马可波罗曾以游记录东方奇观,字里行间浮动着丝绸的光泽与香料的
本康世界
2025-08-26 16:21: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