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一60岁老人29年前领结婚证时买的“老农保”,去领钱时候却被告知无法兑现,仅能退还200元本金!当事人:“当年200元钱可不是小数,而且不买该保险,不给办理结婚证!” (来源:齐鲁壹点) 二十九年前的一个夏天,四川长宁县的一个普通乡村,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一对年轻夫妻在当地的民政所办理结婚登记时,被告知必须先交200元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才能顺利领取结婚证。那时,年轻人对这类“新规”不甚了解,只知道为了结婚必须遵守,便乖乖交了钱。民政工作人员还给他们开了一本红色的小本子,作为缴费的凭证。 多年过去了,这对夫妻已步入花甲之年,满心期待着领取属于他们的养老金,却迎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他们当年所缴的“养老保险”其实根本不存在。那本“红本本”虽在手,却无法作为合法的养老保障证明。老人们一时语塞,心中满是疑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自己被蒙骗了?还是被强制“买保险”成为结婚的“门槛”? 老人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村里几乎所有的新人都被要求缴纳这笔“保险费”。有人说:“那时候,交200块钱算是大数目,很多家庭都为此犹豫过,但都觉得为了结婚能解决就行。”他们还记得,工作人员曾威胁说:“不交钱就不能领结婚证。”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项官方规定的“福利”或“保障”。 事情发生后,老人们多次尝试与民政部门沟通,想要弄清楚这笔钱的去向。工作人员的回答总是模棱两可:养老保险系统根本没有建立,所谓的保险也只是个“空壳”。他们表示,唯一能做的就是退还当年缴纳的200元本金,但这也被老人们拒绝了。老人们坚信,自己当年交的钱,理应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补偿。 随后,老人们联系了媒体,试图揭露这段“被虚假承诺”蒙蔽的历史。记者调查发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曾推行一些“养老保险试点”,但并没有将其与结婚登记绑定,更没有强制推行的法规。部分基层单位曾推行过类似的项目,但后来都被取消或合并到国家的社保体系中。 此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些网友表示:“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交了钱后来都退了,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调侃:“当年交的钱到底去了哪里?是不是有人私自占用了?”也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个人信用信息如此重要,而这些‘虚假保险’的收款记录却被隐瞒了这么多年?” 这起事件折射出当年基层推行的一些“灰色操作”,也让人反思:如果没有真正的养老体系支撑,这些所谓的“保险”究竟是以什么名义收取的?谁来监管?这些资金又流向了哪里?是否有人从中获利?这些疑问,亟待官方给出一个合理的交代。 如今,老人们希望,曾经的承诺能得到落实,曾经的“保险费”能被正名,相关部门能公开透明地公布资金的去向。毕竟,百姓的信任和权益,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否则,这段历史只会成为一段令人唏嘘的记忆,也让人反思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宜宾老农保 老农保
四川宜宾,一60岁老人29年前领结婚证时买的“老农保”,去领钱时候却被告知无法兑
唯一社
2025-08-26 19:23:22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