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主要信源:(环球在线——独家专访:唐闻生印象——她在丛中笑;手机中国网——“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闻生:翻译可以为国家发声,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唐闻生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翻译官,几乎参与了毛泽东晚年所有重要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 她气质出众、业务精湛。 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物,却直到晚年都始终未婚,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对外交流事业。 唐闻生1943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 她的父亲唐明照是著名外交家,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来赴美留学并投身革命工作。 不仅在美国创办《美洲华侨日报》,宣传爱国思想,还曾转入美国共产党从事统战工作。 唐明照后来成为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唐闻生从小接触中英双语环境,并对语言转换产生浓厚兴趣。 她儿时甚至有一个“古怪”的愿望:希望父亲经常出国出差。 因为每次父亲从国外回来,总会给她带一些英文原版书籍,她喜欢一边阅读,一边尝试翻译,这个过程让她感到非常快乐。 1952年,唐明照夫妇带着九岁的唐闻生回到中国。 由于回国时间较晚、错过开学季,唐闻生在家自学了四个月,阅读了大量中文儿童书籍。 第二年她直接插班进入小学三年级。 虽然之前在国外成长,但她很快适应了国内的学习环境,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大女附中(,之后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深造。 唐闻生极具语言天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五年的本科课程。 在校期间她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文艺活动,性格开朗大方。 正因为这种突出表现,她被选中进入外交部翻译团队,后来更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被推荐担任重要外交活动的翻译。 不过,唐闻生的职业生涯并非起步就一帆风顺。 她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由于过度紧张,说话结结巴巴,连事先准备好的自我介绍都忘得一干二净。 周总理却温和地鼓励她,要她多向老翻译学习、努力成长。 另一次,她被临时抽调为毛泽东做同声传译,由于会议重大、毫无准备,她甚至紧张得当场晕倒,幸好被同事及时扶住。 那时候她才真正意识到,翻译工作不仅关乎个人能力,更肩负着沉甸甸的国家责任。 这些经历促使唐闻生刻苦磨练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 她师从我国著名翻译家冀朝铸。 周恩来总理的长期首席翻译,被誉为“红墙第一翻译”。 在冀朝铸的带领下,唐闻生迅速成长,逐渐能够在重大场合独当一面。 1970年,巴基斯坦总统访华,唐闻生担任主翻译。 这次访问还承担着为中美关系牵线搭桥的秘密使命。 巴方言辞委婉,需要译者准确理解并转达真实意图。 唐闻生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话语中隐含的建交信号,并清晰传达给毛泽东,得到了伟人的赞许。 此后,在中美高层一系列的书面往来及基辛格秘密访华过程中,唐闻生都承担了关键翻译工作,为两国关系的“破冰”做出了贡献。 由于常年工作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身边,唐闻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 她不仅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还时常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有一次宴会上,周总理破例要喝酒,唐闻生担心他的身体,急得当场“闹脾气”,场面既紧张又温馨,成为一段趣谈。 很多外国政要和记者也都对她印象深刻。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幽默地说,“南希·唐(唐闻生的英文名)完全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虽是玩笑,却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她能力和风度的认可。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唐闻生后来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成为当时外交部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唯一女性官员。 但是她始终低调勤奋,从未改变初心。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 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尽管离开了外交一线,她仍然兢兢业业,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贡献力量。 晚年她还担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致力于公益事业。 唐闻生一生没有结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她的人生轨迹独特而精彩,用自己坚定的选择告诉我们:人生未必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忠于自己的热爱和信念,同样可以活出丰富而有意义的一生。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