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最大的三个缺点:一,不够狠,他要是有朱棣一半的狠劲不至于会这样;第二,身体

吴术说史 2025-08-28 09:27:02

朱祁钰最大的三个缺点:一,不够狠,他要是有朱棣一半的狠劲不至于会这样;第二,身体不好,年纪轻轻就没了;第三,也是他致命缺点,没儿子。

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深夜,紫禁城里灯火昏暗。病榻上的景泰帝朱祁钰剧烈咳嗽着,听着宫门外隐隐传来的喊杀声。 太监惊慌来报,太上皇朱祁镇带着武官们撞开了南宫大门。朱祁钰挣扎着说了声“好”,便颓然倒下。明明手握江山权柄,最终却落得这般结局,根子就在于他身上三个要命的弱点。 朱祁钰的问题,头一条就是性子太软,做事不够狠绝。 土木堡之变后,他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抓去当了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被大臣们硬从王府推出来坐到了龙椅上,扛起了守住北京城的大旗。靠着大臣于谦拼命张罗,好不容易保住了北京城,把瓦剌人打跑了。皇帝位置算是坐稳了。这本来是他施展手脚的最佳时机。 偏偏这时候,他哥朱祁镇被瓦剌放了回来!人被接回北京,该怎么安排?按常理,都到这份上了,朱祁钰就该狠点心,学学他祖宗明成祖朱棣那种手段——朱棣当年“靖难之役”,对建文帝那是直接下死手,绝不给对手留半点喘息的机会。 可朱祁钰心软,犹豫了。最终只是把哥哥送进南宫圈起来,外面派几个人把守完事。既不敢真动手要哥哥的命斩草除根,又没胆子干脆把哥哥赶得远远的,让他在外地当个普通藩王。朱祁镇就那么不尴不尬地住在眼皮子底下的南宫,像个随时会爆开的炮仗。这事埋下了大雷。 他对臣子也狠不起来。最明显就是于谦的例子。于谦功劳顶天,权柄也大。朱祁钰表面上对他挺信任,实际心里头对这位能臣又敬又怕。史书记载朱祁钰“虽任于谦而心实忌之”。他想拿回点皇帝的权威,收拾收拾于谦,可又怕担上过河拆桥的骂名。 犹豫来犹豫去,始终下不去手。后来于谦卷入皇储之争,朱祁钰也只是轻轻放过。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文官集团形成了一股与皇权抗衡的强大力量。而于谦没倒台,也意味着文官势力始终有强力支撑,皇权反倒被削弱了。 朱祁钰身上第二大隐患,是他那副不争气的身体。这人不是当皇帝的料,身子骨也不行。年纪不大就浑身是病。景泰五年他病了一回,咳得直不起腰来,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起不来,朝廷的事差点瘫痪。 《明实录》记得清楚,朱祁钰经常因为“体弱多风疾”(可能是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被迫取消早朝。这种病秧子,坐在龙椅上实在力不从心。皇帝当到这种三天两头发病没法理事的程度,自然难以掌控全局。大权只能旁落,落到内阁大臣甚至是亲信太监的手里。这种状况下,朝廷难免内斗频频,宦官王诚等太监借机兴风作浪。 更要命的是,因为身体差,加上心病重,朱祁钰在关键的传位问题上犯了致命错误。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才活了三岁就死了。按理,没儿子就该考虑别的人选。但朱祁钰不甘心,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能再生个儿子,就拖着不定新太子。结果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子嗣问题迟迟悬而未决,又给政敌留下了攻击他的口实。说到底,他这副身子骨既影响了朝政运转,又扰乱了他的传位规划,实在是要命的缺陷。 朱祁钰的第三个软肋,也是最要命的一个——他膝下空虚,后继无人。 皇家继位是天大的事,朱祁钰心里当然知道这道理。所以他一直憋着劲儿,非要生个自己的儿子不可。为此他费尽了心机,还干了出格的事。景泰三年,他强行废掉了哥哥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朱祁钰刚继位时是让朱见深当了太子的),硬是把自己亲儿子朱见济扶成了新太子。这事做得十分不讲理,在朝廷上下引起不少反对的声音。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只当了一年太子就夭折了! 朱见济一死,朱祁钰心态彻底崩了。一方面悲伤过度,身体更差;另一方面,皇位无人继承,成了他心头最大的负担。这时候最正常的做法,应该是赶紧重新扶立朱见深当太子,安抚人心,消除隐患。 大臣们也这么劝他,连他生母吴太后都来施加压力。可朱祁钰钻进牛角尖,就是拖着不下旨。他总觉得过几年身体好了还能再生儿子,非要把太子位空着,等自己的亲骨肉。结果呢?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新儿子始终没影。朝廷上下看着这种状况,谁心里不打鼓?原本站在他这边的官员也起了二心。 后来那场“夺门之变”,主使的将领徐有贞、石亨等人为什么敢闹事?就因为他们瞅准了朱祁钰病得要死又没儿子,朱见深被废前途不明——皇位继承悬空是政变最好的借口!结果也正如他们所料:大家一冲进皇宫把太上皇朱祁镇再扶上去,朱祁钰那边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他躺在那儿,只能听天由命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朱祁钰临死前其实清醒了,他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命人拟旨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但这道遗诏还没写完发布,人就咽气了。 三天后他兄长朱祁镇复辟成功——这份迟来的诏书成了废纸,而朱祁钰本人也在新皇帝复位的当夜离奇“病故”,死后连帝陵都没能入住,谥号也被改为“戾王”。 朱祁钰的命运,实在令人惋惜。力挽狂澜的功绩足够他名垂青史。但偏偏性子太软、身体太差、子嗣断绝这三个绊脚石将他绊倒了。

0 阅读:72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