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名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被请来的专家费力辨认后发现,内容也是漏洞百出,最后只拿了6分,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却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然而不久后,教他的老师直言:“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黄蛉对甲骨文的兴趣始于童年,他在家乡寺庙的一口古钟上首次见到这些类似图画的文字,从此被深深吸引。 高中阶段,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甲骨文,复读时遇到的语文老师蒲体超成为他的知音,两人经常探讨古文字。 高考时,黄蛉决定用甲骨文写作文,花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完成这篇约800字的作文。 然而,由于内容偏离主题,最终只得了6分(另有说法为8分),他的高考总分428分也未达到本科线。 事件经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率先向黄蛉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免除学费录取他,但黄蛉拒绝了,因为该校没有他感兴趣的古文字专业。 随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对黄蛉进行了测试,虽然肯定了他的天赋,但认为其基础不够扎实,未能达到破格录取标准。 2009年8月,四川大学组织古文字专家对黄蛉进行测试后,决定破格录取他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两年后,黄蛉更是从三本的锦城学院转入四川大学校本部学习。 学校还为黄蛉定制了培养方案,返聘已退休的何崝教授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 然而好景不长。何崝教授发现黄蛉学习态度浮躁,不能静心钻研。 更让何教授不满的是,黄蛉在接受采访时声称阅读《文心雕龙》(一部与古文字研究关联不大的文学理论著作),有吹嘘之嫌。 2011年11月,何崝教授向学校提交辞呈,表示“宁愿辞职,也不教他”,并评价黄蛉“有些浮夸,靠不住”。 此后,黄蛉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四川大学对他的情况也讳莫如深。据后续信息,黄蛉在甲骨文研究上并未取得预期成就,最终归于平凡。 信息来源: 成都商报《“甲骨文考生”就读四川大学 为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年9月) 北京日报《“甲骨文考生”被川大中文系录取 终圆大学梦》(2009年9月)
2009年,四川一名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被请来的专家费力辨认后发现,内容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8-28 22:58: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