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四千多年前,舜帝一声令下,一个瘦高的身影躬

闻史忆今阁 2025-08-29 04:18:23

“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四千多年前,舜帝一声令下,一个瘦高的身影躬身领命。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皋陶。 当舜帝把平定盗贼的任务交给他时,满朝文武都以为这位司法官要磨刀霍霍了。没想到皋陶上任第一件事,居然是号召全民学习大禹的品德。他下令:“天下百姓都要以禹为榜样,做不到的,再刑罚伺候!” 德治先行,刑法殿后,这个顺序成了皋陶的执政信条。 皋陶的办公室肯定没有堆积如山的案卷。 这位司法长官的判案方式很特别:先在天下树立道德楷模,用“德”的力量感化百姓。只有冥顽不化的,才动用刑罚。 这招效果出奇的好。《史记》记载:“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舜帝的德政如春风般吹遍华夏大地。 皋陶的司法理念核心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德与刑就是治理的两端,他创造的“德主刑从”模式,既非一味怀柔,也不滥用严刑,而是追求恰到好处的平衡。 可惜皋陶的运气不太好。大禹继位后举荐他做继承人,他却早早去世。大禹只好把他后代封在英、六两地。 舜帝时期的一次宫廷聚会,竟成了中国君臣关系的绝唱。 乐官夔奏响乐曲,舜帝即兴创作:“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他把大臣比作“股肱”(大腿胳膊),自比“元首”(脑袋),强调臣子的重要性。 皋陶立即接唱:“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他认为必须“君明臣贤”,才能万事兴旺。 更令人震撼的是皋陶对舜帝的劝诫。他反复强调三个字:“念”(时刻不忘);“慎”(谨严重视);“钦”(诚惶诚恐)。 程度层层加深,语气愈发凝重。 当舜帝简洁回应:“俞,往,钦哉!”(去吧,一起恭敬做事),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虚怀纳谏的君王与直言敢谏的臣子相视而笑。 皋陶的身影,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周公告祭皋陶时,称他“夏用配天”,是配享夏朝天命的尊神。如果夏朝真是周人杜撰,周公何必给皋陶强加一个“夏代之神”的头衔? 史料进一步证实:皋陶担任夏启卿事的历史故事,在西周时期已是共识。 皋陶的“德主刑从”理念,却随着世袭制强化而逐渐式微。夏朝建立后,禅让制终结,“家天下”开启。君臣关系从“股肱相连”变成“相互博弈”。 皋陶的理想终究没能延续。 当帝制时代的君臣开始玩起“帝王心术”,当大臣们“聪明地”暴露出贪财好色的“小毛病”以自保时,皋陶若地下有知,怕是要拍案而起。 他留下的“德主刑辅”司法思想,被战国酷吏的严刑峻法取代;他与舜帝的“股肱之交”,也演变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服从。 古中国司法的起点如此温暖,终点却如此冰冷。

0 阅读:2

猜你喜欢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