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下来,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可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凝视] 2006年的一个寒冬,洛阳轴承集团董事长李明站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飘洒的雪花,手中握着一份可能改变企业命运的文件,这家曾经为神舟飞船制造核心轴承的老牌国企,此时正面临着生死抉择。 22亿元的巨额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职工工资几乎全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线时开时停,就在这个最绝望的时刻,德国工业巨头舍弗勒抛出了橄榄枝,出资11亿元收购洛轴除军工分厂外的全部资产,包括设备、土地和那个响当当的LYC品牌。 对于当时的洛阳市来说,这几乎是救命稻草,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能有外资愿意接手,还承诺5年内再投资10亿元,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看来已经相当优厚。 但故事的转折来得出人意料,就在洛阳市政府与舍弗勒签署意向协议后不久,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发出了强烈反对声音。 他们的担忧很现实:舍弗勒已经控制了中国铁路轴承市场25%的份额,如果再拿下占据30%份额的洛轴,就意味着一家德国公司将掌控中国铁路轴承市场的定价权。 更让协会担心的是,舍弗勒的“前科”并不光彩,此前西北轴承与舍弗勒的合资案例中,中方最终失去了技术、品牌和生产资质,所谓的“市场换技术”成了一句空话。 洛轴的价值远不止账面上的数字。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这家1954年成立的企业承载着太多国家记忆,从三峡工程的巨型轴承,到神舟六号飞船的22种关键轴承,洛轴的产品在无数关键时刻默默运转着。 面对各方压力和复杂的审批程序,舍弗勒的收购计划最终搁浅了,但洛轴的危机并没有就此结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早在2004年,河南省政府就安排永煤集团对洛轴实施“救火式重组”,注资4亿多元成立了合资公司,这种国企间的重组虽然避免了外资控制,但也意味着更艰难的自救之路。 没有外资的技术输入,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洛轴只能在夹缝中寻找生机,企业先后经历了多轮重组,每一次都是生死存亡的较量,工人们眼睁睁看着同行被外资收购后风光无限,而自己却要在困顿中坚守。 那些年里,洛轴的技术人员经常加班到深夜,不是因为订单太多,而是因为要用有限的资源去突破技术瓶颈,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企业就永远摆脱不了困境。 转机出现在风电产业的兴起,洛轴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多年积累的轴承技术应用到风电主轴轴承领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转向,却成了企业重生的关键。 2024年的财报显示,洛轴实现营收46.99亿元,净利润2.26亿元,不仅成功清偿了历史负债,还成为国内唯一未被外资控股的轴承龙头企业。 在风电主轴轴承领域,洛轴的市场份额超过40%,研制的18兆瓦海上风电主轴轴承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七分之一。 从濒临破产到行业龙头,洛轴用了18年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拒绝看似更容易的选择,反而能走出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当年那个在办公室里犹豫的董事长李明,如今已经退休,但他经常说起一句话:“当时如果卖给德国人,现在的洛轴还会是洛轴吗?”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支持者认为,拒绝外资收购保住了民族工业的根基,让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了自主权,质疑者则认为,当时的决定让企业错过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多走了许多弯路。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平衡开放与自主、合作与竞争?当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产生冲突时,又该作何选择? 每个行业、每家企业面临的情况都不相同,需要的可能是更精准的判断和更灵活的策略。 你认为当年拒绝舍弗勒收购的决定是对是错?如果你是决策者,会如何在保护核心技术和引进外资之间找到平衡?在你看来,什么样的外资合作才是真正有益的? 信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轴协紧急上书反对 力阻外资11亿元并购洛轴
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
优优谈过去
2025-08-29 10:25:21
0
阅读:48616
用户17xxx68
凡是买卖国资的,无论国内外都要先查一查,谁要卖?谁要买?
喷毛子加钱喷乌鸡系统扣钱 回复 08-30 08:28
废话
火星用户 回复 08-30 08:31
你说这话就不是中国人
A我是我的神
这么多年过去了,技术仍然差人家一大截,而且看不到追上人家的希望,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用户42xxx57 回复 08-30 08:10
广东的扣100分,发回重新投胎重生
烟弦 回复 08-30 08:31
来说说具体哪些技术,不要张口就来,现在中国的技术只要你舍得出钱,什么样的质量搞不出来
用户10xxx80
不能因为钱就出卖国家利益,就好比自家困难就出卖父母一般,要心系国家,心念先烈,资本入侵远比军事入侵更可怕,多抽点时间看看晚清是怎么被列强入侵的,尤其是日本!!!醒醒吧国人
calculus
还有差点卖给凯雷的徐工
gzcaojin
好东西价格只有7分之一就是不对,价格低了拿什么去请人才去研发?
用户10xxx25 回复 08-30 08:25
质量差呗,这还用问,同样的质量,不可能这个价,老百姓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
涵静中 回复 08-30 08:26
你卖贵了不被喷死,人家会说美国1000美元能买的东西,你卖1000人民币以上就是坑人
晚风
凡是卖掉国资的项目,背后主要的推动者都去查下,可能好多不在国内了。看看我们的食用油,啤酒,牙膏,洗浴用品,非常多的民生用品,都被外资控股者,外资依靠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赚的盆满钵满,我就纳闷,这么大市场,自己怎么就做不起来呢?那些大公司,几百亿几百亿的烧钱搞什么外卖大战,搞什么摩拜大战,就是为了垄断,然后赚取超额利润,就不能投资点民族实业?
宋时刚海纳百川 回复 08-30 07:03
亏损,亏损
纵凭高不见天涯
百分之三十的市场份额还亏这么多?
给爷死 回复 08-30 06:25
轴承市场可不小,所有的工业设备都能用到,主要还是产品的问题
用户49xxx49 回复 08-30 08:05
注意看说的是铁路用轴承的30%,说算全国的铁路系统一天换三万个轴承,也养不活一个老厂,退休人员太多了
狂奔的蜗牛
之所以穷困潦倒,都是低价内卷的结果!
歼九的天空
地方国资委这么大权力
杖剑天涯 回复 08-30 08:20
国资就是管国企的
狂奔的蜗牛
价格只有外国的七分之一!之所以穷困潦倒,濒临破产,是低价内卷的必然结果!
没名
哈轴是不是被卖了?
1395969a
进口轴承那么贵,国产的为啥还会倒闭。质量差的厉害吗?
黑旋风
人家瓦房店轴承早就声名显赫了,你吹个啥劲
贺兰山下1124
西北轴承厂铁路轴承就是这么被舍弗勒骗去的.
黑夜启始
想活下去,技术是关键
123数数
卖,失去主动权,不卖,亏损的厉害,咋办呢?!
九星
现在回头看看当时卖给外资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已消失不见了。再换个角度看,当时的社会环境简直是黄金满地。
口可口可
终于看到一次行业协会的正面案例了[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10xxx96
两千零八年用过洛轴的风机主轴轴承,是比进口的便宜,但质量还是有差距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离开该行业,不知道洛轴现在在行业中地位怎么样了
用户10xxx26 回复 08-30 07:41
你又想要便宜又想要好货你觉得可能吗?,一般价格能占到外资一半的价格货的品质才能跟外资差不多,但是只有外资七分之一的价格你想能有多好
楚天烟雨
华为不搞低价内卷,才会有资金继续投入研发,形成正循环。
纷纷扰扰 回复 08-30 07:45
是呀,同配置比友商贵一倍,主打一个爱国
未知旅途
国企业都这样哈哈
冰冷的石头 回复 08-30 07:01
别这么胡说八道
用户10xxx62
就是研发跟不上,产品质量好了,价格贵利润高
高山流水
有技术还亏损,一定是管理问题
不喜欢宝瓶洲的小师叔
哈瓦洛轴!
paradise
外资有个屁的管理经验,外国企业有中国企业发展的快么
LDXY
国企的蛀虫太多了,不思如何改进生产力和管理,只思如何吃喝嫖赌卖主求荣
宋时刚海纳百川
国家化了,收购了是走向世界的一条路,比倒闭强啊!这么多人需要工作,企业也能技术上突飞猛进。
爱人民
国资委啊
福田心耕
合资车企最终都搞不过私有车企,充分说明了问题出在体制上
无名
研发跟生产剥离会不会好点
朦胧晨曦
当年鼓励卖国资的那些砖家,一定别有用心的内奸
正直的人
曾经的新飞冰箱,就是卖给外资然后彻底拖垮的
用户10xxx99
孔雀新飞上车了名字都没了,徐工格力没上车结果一目了然
doyduo1572
一个能制造高端产品的大厂,普通产品如此乏力,管理的厂长经理一定 入出 不符,一查一个准。
用户13xxx36
卖国家核心技术,拍板的身份可疑
用户99xxx81
国企总的来说是低效,管理人员常常想的是寻租,改革又常常伴随着国资流失的争议,很难搞
朝花夕拾
价格只有进口7分之一,这不是傻吗?
王雨
轴承是工业的关键之一。比如,二战时,德国1945年2月仍保持超过1939年军工能力,轴承厂3月被炸了,4月军工停了,希特勒死了。
用户10xxx17
我们的轴承工业本来就很落后
用户10xxx66
哈瓦洛
幸福一生841483384
一个能造飞船轴承的公司,竟然欠账22亿还资不抵债,难道不应该查查为什么嘛?还是国企还能被外资收购?有这个想法都是叛国罪,怎么还表扬上了
猎鹰
这么好的企业,怎么会不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