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让韩信当大将军,为何彭城之战韩信全程隐身,战后才被重用呢 韩信平民出身,家庭

历史透视眼 2025-08-29 13:00:17

刘邦让韩信当大将军,为何彭城之战韩信全程隐身,战后才被重用呢 韩信平民出身,家庭贫困,早年寄人篱下,曾受过"胯下之辱"。 在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叔侄,后来又投靠刘邦,但都没有得到重用。 直到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引荐给刘邦,刘邦才拜他为大将。 这事发生在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6年。 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到底有多少实权?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从史料看来,韩信被封为大将军,实际上更像是个高级军事顾问。 刘邦虽然给了韩信这个头衔,却没有立马就让他独自带兵打仗。 为什么这样说?咱们来看彭城之战。 这场仗打得是真惨,刘邦带着56万联军,结果被项羽3万人打得落花流水。那韩信在干什么? 很多人认为韩信此时在关中围章邯,没有参与彭城之战,甚至认为是把韩王信当成韩信。 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 实际上,韩信就在彭城之战的现场。韩信虽然在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是一直到彭城之战都无兵权,其地位只相当于参谋。 这就很有意思了。堂堂大将军,竟然只是个参谋? 要搞清楚这事,得先说说当时的情况。 刘邦刚封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手底下的将领都不服气。 毕竟韩信之前只是个管粮草的小官,突然就成了大家的上司,谁心里都不舒服。 刘邦也不是傻子。封韩信为大将军,更多是为了拉拢人才,给韩信一个名分。 但是真让韩信独立带兵?刘邦还没有这个胆量。 毕竟韩信刚投靠过来不久,忠诚度还有待考验。 所以彭城之战的时候,韩信虽然跟着刘邦一起出征,但并不是独立指挥某一路军队。 韩信的列传中叙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踪。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提到这段时期只说汉王的行动,很少单独记载韩信的表现,就是因为韩信这时候还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彭城之战为什么会败?主要原因不在韩信,而在刘邦本人。 刘邦带着56万大军攻下彭城后,沉迷于享乐,没有做好防范工作。 项羽趁机率领3万精兵偷袭,一举击败了刘邦的大军。 这场败仗打得太惨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都被项羽抓了去。 大军溃散,刘邦狼狈逃跑。 那韩信在这场败仗中干了什么? 彭城之败后,韩信收残兵败将在荥阳和刘邦会合更有利的证明其人当时亦在彭城! 这一点很关键,韩信在彭城之战失败后,第一时间收拾残兵败将,在荥阳与刘邦会合。 这说明韩信确实参与了彭城之战,而且在战败后表现出了很强的应变能力。 试想一下,56万大军被3万人打得溃不成军,到处都是逃兵。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能够收拢部队,重新整编,这需要多大的能力?韩信做到了。 刘邦在荥阳见到韩信时,心情应该很复杂。 一方面,自己刚刚吃了个大败仗,颜面扫地;另一方面,韩信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能力,让刘邦刮目相看。 从这时候开始,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彭城之战后,韩信开始获得独立指挥权。 先是在京、索之间击败楚军,然后奉命北征。 韩信的第一个独立军事行动是攻打魏国。 这场仗打得非常漂亮。韩信用兵如神,很快就灭了魏国,俘虏了魏王豹。 接着又拿下代国,然后是赵国。 特别是在攻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用了背水一战的战术。 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韩信故意把军队布置在河边,断了后路,激发士兵的求生欲,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赵军。 为什么刘邦在彭城之战后才真正重用韩信? 首先,彭城之战让刘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之前刘邦觉得自己挺厉害的,56万大军在手,天下谁与争锋? 结果被项羽3万人打得屁滚尿流,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其次,韩信在战败后的表现让刘邦看到了其真正的能力。 收拢败军,重新整编,这种应变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再次,刘邦需要开辟新的战场。彭城之战后,刘邦在正面战场上暂时处于劣势。 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而北方的魏、赵、代等国就是很好的目标。 韩信正好可以承担这个任务。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邦对韩信的忠诚度有了更多的信任。 毕竟在彭城败军之际,韩信没有趁机投靠项羽,而是收拾残局与刘邦会合,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说,韩信在彭城之战中并不是"全程隐身",而是以军事参谋的身份参与了整个战役。 战败后,韩信的表现让刘邦看到了其真正的价值,这才开始给予韩信独立的指挥权。 从这个角度看,彭城之战虽然是刘邦的一次惨败,但对韩信来说,却是一次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没有彭城之战的失败,就没有后来韩信在北方战场的辉煌。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一场败仗,成就了一代名将。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信息源: 人民文摘《楚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彭城之战》

0 阅读:14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