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8日,日本总领事馆举行酒会,詹长麟假扮成侍者,偷偷把毒药倒入酒瓶,

千百年一叹 2025-08-30 12:35:00

1939年6月8日,日本总领事馆举行酒会,詹长麟假扮成侍者,偷偷把毒药倒入酒瓶,他端着毒酒瓶忐忑地走到桌边,把毒酒倒好,按顺序倒入酒杯后,退到一边,开始观察事态进展。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一场隐秘的宴会悄然拉开帷幕。1939年6月,日本总领事馆内高官云集,一名普通雇员詹长麟手持酒瓶,步入宴席。他将毒药悄然混入酒中,端至桌前,按序斟满杯盏,然后退至一旁静观变化。这起事件究竟如何酝酿,又将引发何种连锁反应? 詹长麟出生于南京,本是寻常人家子弟,父母以经商维持生计。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后实施大规模屠杀,他的父母在这一暴行中丧生。 当时詹长麟不在本地,获知消息后决定投身抗日行列。他加入国民政府军统机构,前往重庆接受半年专业训练,内容涵盖射击、爆破、侦察、伪装、急救和无线电通讯等多项技能。通过勤奋努力,他掌握这些技术,成为组织骨干。 1938年,他调至南京分部,经过严格选拔,以雇员身份进入日本总领事馆,从事日常杂务,同时暗中搜集情报。他的日语能力在训练中显著提升,能流利阅读文件。在领事馆内,他处理清洁和递送工作,保持低调以避免暴露。 1939年6月,他从一份日文文件中获悉,日本外务省次官清水留三郎将于次日抵南京,领事馆将举办宴会接待。这一情报通过加密电报上报军统南京区,上级评估后决定实施投毒行动,代号金陵毒酒案。詹长麟领取任务,从地下联络点获取无色剧毒药物,准备执行。 宴会开始,他推车进入大厅,将处理过的酒端至主桌,从左至右依次倒入杯中。倒完后,他将空瓶放回,退到大厅一角观察。宾客举杯品尝,清水留三郎作为主宾率先饮用,其他官员跟随。 几分钟后,一名书记官咳嗽,按住胸口,脸色苍白。另一官员晃动身体,从椅上滑落。混乱渐起,有人叫喊询问,侍者上前查看。 詹长麟见状后退,穿过侧门进入后厨,脱下制服换上便装,抓起自行车从后院小门离开。街道上他骑行穿过巷道,避免主路巡逻。行动依赖精确规划,他事先多次演练路线,从领事馆后门到巷口,再到河边,每段距离计算时间。 毒药从老城区隐秘房屋获取,联络人用纸包递交,他藏于鞋底运回。整个执行体现严密准备,从情报获取到撤离,每步环环相扣。 詹长麟的哥哥詹长炳参与毒药递交,两人合作完成任务。宴会厅内宾客饮用后,症状逐步显现,一官员捂喉,另一倒地抽搐。警报响起,卫兵冲入,他趁乱从厨房出口离开,脚步匆忙抵达江边,登上小船渡河,与姐姐汇合。 两人改换姓名,转移上海隐居。日本当局封锁城市,搜捕嫌疑人,但未获线索。行动导致两名日本书记官中毒身亡,其他人送医治疗,对日伪势力造成打击。 战后1945年,日本投降,詹长麟返回南京,利用政府奖励资金开设旅馆,经营日常事务,直至晚年。 2008年,他于南京因病离世,享年95岁。次年,当地政府授予他英雄称号,表彰其贡献。这起事件在抗战史上留下印记,体现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的担当。 行动引发领事馆一片混乱,医护赶来抢救,几名官员中毒,其他人接受检查。詹长麟骑车至约定点,与接应者会合,跨过围墙进入邻街。隐居期间,他辗转多地,避免暴露。 晚年旅馆生意平稳,他参与地方事务。表彰仪式上,其事迹被记录,供后人参考。金陵毒酒案虽规模有限,却反映了抗日情报战的复杂性。 詹长麟的经历从个人遭遇延伸到国家抗争,体现了情报工作的风险与价值。在那个时代,许多类似行动鲜为人知,却推动了胜利进程。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民族记忆需传承,避免遗忘。

0 阅读:63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