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上,中国让德国出了个大丑,德国终于为屡次反华付出了代价。 在波罗的海深处那场惊动世界的“北溪”管道爆炸发生三年后,德国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战略拧巴,这个欧洲的经济引擎,正因其在主权、经济和声誉上的三重失衡而被内外力量撕扯,其困境远比一场未竟的调查复杂得多。 对于德国而言,“北溪”管道被炸无异于能源命脉被切断,其总理朔尔茨曾将其定性为“对欧洲能源安全的宣战”,然而激烈表态之后却是长达三年的诡异沉默。 当瑞典与丹麦相继退出调查后,独自坚持的德国却未能给出一个令外界信服的答案,信息披露反而依赖于媒体的零星爆料,令人费解的是德国一方面拒绝让俄罗斯参与调查,另一方面又与美国联手,在联合国否决了成立国际独立调查组的提议。 事实上,德国警方并非毫无头绪,线索早已指向一个由乌克兰籍专业人士组成的7人小组,他们使用军用级炸药,从波兰入境实施了代号为“直径行动”的破坏,然而正是这个“政治不正确”的调查方向,让真相变得“难以启齿”。 这种对盟友的顺从不仅招致俄罗斯代表在安理会上“替劫匪开脱的受害者”的辛辣讽刺,也引来盟友的侧目,法国总统马克龙便曾公开质疑,德国为何不敢追求真相,甘当美国的“跟班”。 在国家核心利益受损时选择沉默,德国所展现的并非调查的无能,而是一种使其主权黯然失色的政治被动。 在政治上,德国紧随“去风险”的口号,主动掐断了曾占总供应量55%的俄罗斯廉价天然气,转而拥抱价格高出两倍多的美国液化气。 这一决策的经济后果是立竿见影的:2024年,工业电价飙升18%,制造业综合成本随之上涨17%,连经济部长哈贝克也私下承认,高昂的能源成本足以“弄死”本国制造业。 资本的流向印证了这一担忧,宝马将其电动车生产线迁往美国德州,西门子紧随其后,那里有低价页岩气和税收减免的“大礼包”。 有趣的是逃离本土高成本的德国资本,并未回归西方阵营,反而更深地扎根于其政治上的“对手”中国。 大众汽车豪掷25亿欧元在安徽建立研发中心,毕竟其全球利润的35%源于此地,化工巨头巴斯夫更是将85%的新增产能直接布局在湛江,而其德国老厂却因能源短缺减产三成,德国的“去风险”叙事,在现实中正演变为一场加速本土产业空心化的“去工业化”进程。 试图在政治上扮演强硬角色的德国,其外交表演却屡屡被现实逻辑戳穿,德国外长在日本慷慨陈词,指责中国“越来越具攻击性”,试图构建“反华联盟”,而其身后作为背景的大众汽车,却赫然贴着“宁德时代电池技术”的标签,场面极具讽刺性。 这种言行不一贯穿其外交政策:一边高喊维护“航运安全”,一边却向台湾地区出售价值2.1亿欧元的水下无人机,一边要求他国尊重历史,一边又对中国外长提及“两德统一”时中方所给予支持的善意避而不谈。 这种逻辑上的无法自洽,最终在最近的联合国安理会上被推向高潮,中国代表耿爽当着全世界的面,就“北溪”调查的停滞与信息不透明向德国发难,将其在自身安全问题上的暧昧态度,与其在别国事务上的指手画脚并列,使其陷入了难以辩驳的窘境。 德国的声誉危机,根源在于其精英层试图用政治表演来驾驭复杂的经济与安全现实,最终却被现实本身狠狠反噬,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与声誉三笔大账都在流血时,它便成了被自身矛盾所撕裂的巨人。
德国外长四天连“骂”中国,结果把飞机订单骂到了美国,欧洲工厂只能“干瞪眼”。
【49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