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中美缠斗出现“分水岭” 美国稀土圈出了个大新闻,本土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ials突然宣布,不再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了。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懂行的都知道,这可是中美在关键资源领域掰手腕的标志性动作。 尤其他们停供的钕和镨矿,那可是制造钕铁硼永磁体的命根子,小到咱们手里的智能手机振动马达,大到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风力发电机,甚至美军F-35战斗机的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这俩宝贝。这步棋一走,等于直接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划了道口子,中美这场世纪缠斗,算是真真切切到了“分水岭”上。 要说清楚这事儿的分量,得先看看MPMaterials这家公司的底细。它掌控着美国唯一正在运营的大型稀土矿——加州的芒廷帕斯矿,这矿曾经也是世界顶级,但后来因为成本问题停摆多年,直到近年来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才重新开工。 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虽然开矿本事不小,但挖出来的稀土精矿过去几乎都要运到中国加工,因为咱们手里有全球最成熟的分离提纯技术。现在突然喊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美国在稀土自主化路上憋的大招,想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但这招玩得有点悬。要知道稀土这东西,挖出来只是第一步,真正值钱的是后续的冶炼分离。中国现在稳稳占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产能,美国自己的加工厂还在建设中,技术工人都没配齐 MPMaterials停供精矿给中国,等于把自己的原料攥在手里,但自家的熔炉还烧不起来。有业内消息说,美国国防部已经在着急了,因为F-35战斗机的生产线上,钕铁硼永磁体的库存正在告急。 这种“自己有矿却炼不出钢”的尴尬,恰恰暴露了美国在稀土全产业链上的短板。 反观中国这边,虽然短期内可能少了个精矿来源,但手里握着加工这张王牌。这些年咱们早就布局了全球稀土资源,从缅甸的离子型稀土矿到澳大利亚的大型矿山,都有稳定的供应渠道。 更重要的是咱们在稀土深加工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从分离提纯到高端永磁体制造,全产业链都能自己说了算。所以美国这记断供,更像是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想逼自己快点成长,却不小心勒到了自己的脖子。 这事儿让人不由得想起中美在芯片领域的过招。前两年美国拿着芯片禁令卡咱们脖子,限制高端芯片对华出口,结果没多久,中国就对英伟达那些为了规避管制而“量身定制”的芯片说了不。现在美国在稀土领域来这么一手,颇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架势,只不过这次换了个战场而已。 其实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都是全方位的,你在技术上卡我,我就在资源上还手。美国以为拿捏住稀土精矿就能掌握主动权,却忘了中国手里还有两张牌:一是全球最完整的稀土加工产能,二是庞大的下游应用市场。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了一半以上的销量,而每辆车的驱动电机都得用钕铁硼永磁体。美国企业要是真把稀土精矿都留在本土,最后很可能是自己的永磁体成本居高不下,失去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反制带来的连锁反应。美国为了扶持本土稀土加工产业,这两年砸了不少钱,又是给补贴又是给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技术和人才瓶颈,稀土分离提纯可不是简单的烧炉子,里面涉及的化学工艺复杂得很,没个十年八年的积累根本玩不转。 而中国从2010年那次稀土出口限制风波后,就下定决心把全产业链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现在看来,当初的远见正在变成今天的底气。 MPMaterials这波操作,本质上是想推动全球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但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全球稀土产业链形成今天的格局,是市场规律和技术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改变的。 现在美国急着把稀土精矿留在本土加工,可本土工厂建起来了却招不到熟练工人,更别说掌握核心分离技术了。有报道说他们从中国挖技术人才,开出的薪水是国内的三倍,但真正愿意去的人寥寥无几。 这场拉锯战里,最难受的其实是全球中下游企业。汽车厂商、电子设备制造商都在忙着分散供应链风险,有的在美国建厂,有的把产能转移到东南亚,但最终发现绕不开中国的技术和市场。 说到底,稀土领域的博弈只是中美全方位竞争的一个缩影。美国想通过资源卡脖子,中国用全产业链优势反制,这种你来我往的较量还会持续下去。MPMaterials的断供举动,与其说是美国的胜利,不如说是给双方都提了个醒:在关键领域,谁掌握全产业链的主动权,谁才能在博弈中笑到最后。
就在刚刚!美媒消息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ials已停止向中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