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侦察兵深入敌后侦察敌情,途经越军哨卡时,侦察兵非但没有绕开,反而主动上前,还从越军哨兵口袋里拿烟抽! 当时,同登火车站的硝烟刚散,163 师 488 团 3 营的战士发现不对劲。 郭注山方向,每隔两小时就有炮弹精准砸向我军阵地。炮击一停,那三门 85mm 加农炮就没了踪影,像凭空消失。 这种 “打了就跑” 的情况持续几天,战士们越琢磨越觉得奇怪,赶紧把情况上报师部。 师部炮兵观测员盯着被炸成月牙形的弹着点,攥着地图说:“敌人把炮藏山洞里了!” 卢奉银是师里的参谋,他拿着郭注山的地图反复看。等高线和山体剖面图显示,四座石山内部被挖得密密麻麻,呈蜂窝状。 看着地图上的蜂窝结构,卢奉银突然想起一份重要资料,这让他理清了越军的战术逻辑。 他突然想起战前看过的《越军炮兵战术手册》,里面 “游动炮击” 四个字被红笔圈着。越军把火炮拆成模块,用牛车拉着在山洞间转移,打一阵换一个地方。这招在奠边府战役里,让法军吃了大苦头。 要打掉这些炮,得先把它们引出来。卢奉银提出计划:让 8 连、9 连去佯攻 417 高地,用两个连当诱饵。 计划一摆出来,参谋们都觉得风险太高,但卢奉银有自己的判断,坚持按这个方案执行。 参谋们一听都愣住,这计划太冒险。卢奉银坚持,大家按计划准备。 当天夜里,越军果然上当。三门加农炮刚推出山洞,卢奉银抓过 2 瓦电台发暗号:“东风 - 27,坐标 321-894!” 引炮需要精准情报,卢奉银决定亲自带侦察兵深入敌境。1979 年 2 月 23 日凌晨 3 点,他带七名侦察兵,摸到 18 号高地和 303 高地的交界处。 引炮需要精准情报,卢奉银决定亲自带侦察兵深入敌境。1979 年 2 月 23 日凌晨 3 点,他带七名侦察兵,摸到 18 号高地和 303 高地的交界处。 这里有越军暗哨,黑夜里能隐约看到哨兵的马蹄表泛光。 卢奉银突然用京腔越南语喊:“火柴!” 这不是随便喊的 —— 之前审俘虏时,他得知越军老兵常故意不给新兵火柴,用这招欺负人。 黑暗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一个年轻哨兵的手刚碰到烟盒,卢奉银的匕首已抵住他的咽喉。 “后面有多少人?” 卢奉银声音压得很低。 哨兵吓得声音发颤:“就…… 就我们排轮值……” 卢奉银从口袋里掏出半包 “大前门”,塞给哨兵。这烟是之前从越军尸体上搜来的。 没想到,这包烟成了 “通行证”。后面七个哨卡,哨兵看他们的穿着,再想起之前的 “长官”,都没拦着。有个哨兵递来甘蔗酒:“长官,喝口暖暖身子?” 侦察兵们顺利穿过哨卡,摸到郭注山主峰附近。 郭注山主峰有个大溶洞,越军上尉阮文山在里面擦炮镜。 突然,他听见洞外有人哼越南民谣,调子很熟。探头一看,几个穿越军军装的人围着炮位检查,嘴里哼着歌。 阮文山没多想,笑着扔过去一包 “555” 香烟:“辛苦了!” 他没注意,对方军装的肘部磨出毛边 —— 这是解放军特制军装的特点,越军军装没有这种工艺。 凌晨 5 点 17 分,三发红色信号弹突然冲上天空,把山坳照亮。 阮文山心里一紧,赶紧冲出溶洞。眼前的景象让他懵了:那几个 “自己人” 正用中文对着报话机喊,声音很大。 更让他害怕的是,天际线那边,122mm 榴弹炮的炮弹往这边飞,每秒能落下 8 发,钢雨密密麻麻砸向炮位。 阮文山到死都没明白,解放军怎么能精准找到每个备用炮位。 其实,卢奉银带侦察兵检查炮位时,已用匕首在岩壁上刻了坐标,还涂了红漆做标记。我军炮兵照着这些标记打。 没一会儿,三门加农炮被炸成扭曲的废铁。 战斗结束后,卢奉银蹲在战壕写战斗报告。 他不只记录结果,更注重总结经验。他在 “经验总结” 栏写道:越军新兵普遍有 “长官恐惧症”。 战后心理分析印证这一点:76% 的越军俘虏遇意外会沉默。 这一特点被写入我军反制教材,后续战斗发挥大作用。 黎明时,卢奉银带侦察兵背着缴获的炮队镜返程。路上一个细节让他瞬间警惕。 他突然停步,发现来时的脚印上被越军新布了竹签阵 —— 稍不注意便会有人受伤。 这个细节让他后背发凉,也为后来老山战役提供思路:用糖水吸引蚂蚁破除地雷阵。 老山地雷多、排查难,这一办法大幅减少伤亡,成了经典战例。 郭注山之战只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小战斗,却将解放军侦察兵的 “智” 与 “勇” 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战斗过程能清晰看到他们的行事逻辑。 卢奉银和战友靠一句越南语、一包烟闯哨卡,靠军装细节识别身份,用匕首刻坐标引导炮击,战后还从竹签阵总结经验。 他们不蛮干,每一步都有思考:知敌战术便针对性制定计划,懂敌弱点便巧妙利用,见隐患便转化为应对方法。 这种风格正是战斗胜利的关键。
1988年3月15日,执行境外抵近侦察捕俘行动的老山第十五侦察大队4
【20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