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彬县,农民晁日兆和媳妇发生口角,挨了一巴掌,很没面子。一怒之下,

柳烟绕古堤 2025-08-31 13:25:28

1968年,陕西彬县,农民晁日兆和媳妇发生口角,挨了一巴掌,很没面子。一怒之下,他跑出家门,躲在“古城墙”下抠土。抠着抠着,抠出1个“绿茶壶”。瞧着四下无人,他脱下衣服,裹住茶壶,将其偷偷带回了家。 1968年的陕西彬县,正是那个“激情燃烧”的特殊年代。那一年,庄稼地里依旧一片黄土弥漫,农人们挥汗如雨,生活在单调而拮据的日子里。 晁日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生在土里、长在土里,打小就习惯了与土地打交道。生活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奢望,只要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福气。 那天午后,秋风带着尘土掠过村子,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起淡淡的炊烟。晁日兆和媳妇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了起来。 女人唠叨几句,男人脾气一上来,话说得急了些,媳妇心里憋屈,顺手抡起巴掌,就打在了他的脸上。 那一瞬间,晁日兆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炸开,脸上火辣辣的疼,更疼的是心里的那份“没面子”。 “好哇!你敢打我!”他气得浑身发抖,扔下话,甩手就往外走。媳妇在身后还嘟囔几句,他却一句没听进去。 晁日兆一路气冲冲地走出村子,心里翻江倒海。家里鸡毛蒜皮的争吵本不足挂齿,可这一巴掌,让他觉得自己像是被全村人笑话了一样。 “一个大老爷们儿,竟被婆娘扇了耳光,这以后还怎么做人?”他越想越气,索性不回家了,脚步随意地带着他往村外那座古城墙走去。 彬县这座古城墙,早就残破不堪,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让它坑坑洼洼。 孩子们常来这里玩闹,大人们则习惯在城墙下乘凉。晁日兆心里窝火,走到墙根,重重一屁股坐下,捡起手边的土块,狠狠摔在地上。 “唉,命咋就这么不顺!”他抹了把脸,忍不住伸手抠着墙根的松土。 一抠、二抠,本只是发泄心里的怒气。可没想到,指尖忽然触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晁日兆愣了一下,低头一看,土里隐约露出一个青绿色的边角。 “咦?这啥玩意儿?”他心里一动,忙低头刨了起来。随着土层一点点扒开,一个完整的东西渐渐显露出来。 那是一件造型奇特的器物,通体泛着古朴的绿意,宛如一只壶,壶嘴纤长,壶身敦厚。 晁日兆屏住呼吸,双眼直直地盯着它。虽然他没什么文化,但一眼就看出这东西绝非寻常,绝对是个宝贝! 他心跳加快,四下张望了一圈,确认没人注意,这才赶紧脱下身上的粗布衣服,小心翼翼地把壶裹好,揣在怀里,飞快地往家赶。 到家后,他将房门紧紧闩上,把壶放到炕上,喉咙忍不住滚动:“这要拿去卖,怕是能换来一辈子的吃穿吧?” 他把壶藏到炕洞里,心神不宁地过了几天。 消息还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一天,一个熟识的高教授(当时下放在当地劳动锻炼)得知了这件事,便登门拜访。 高教授是个学问人,见多识广,他一眼看见晁日兆抱出来的那只“绿茶壶”,当场呼吸都急促了:“这可不是茶壶,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啊!价值无可估量!” 晁日兆一听,腿都有点软了。战国?那可是书上才能见到的年代!他怔怔地看着高教授,心里五味杂陈。 高教授看出他的纠结,语重心长地劝道:“老晁啊,这东西不是一般的宝贝,它是咱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见证,是国家的,是子孙后代的。 你若是留着,藏不住的;你若是卖了,价钱再高,也换不来清白和安心。把它交给国家,才是最光明正大的选择。” 晁日兆沉默了很久,心里一阵阵拉扯。几天后,他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把壶重新用布裹好,抱在怀里,和高教授一起走进县里的文化馆。工作人员见到那壶,全都瞪大了眼睛,围上来仔细端详。 经过确认,这确是一件珍贵的战国青铜器,学名“青铜提梁卣”。 “同志,你这是大发现啊!”有人激动地说。 晁日兆挠挠头,憨厚地笑了:“东西是好,可这是咱国家的宝贝,不是我老晁家的。我挖出来,只是碰巧,理应交给国家。” 此事很快传遍了村子,原本还在背后议论他“被媳妇打了耳光”的人,都换了口风:“老晁是真有觉悟的人,拾到宝贝不贪心,真是咱的榜样啊!” 晁日兆心里那点因为“一巴掌”而失去的面子,瞬间找回来了,而且比以前更足。他媳妇见状,也心疼地红了眼睛,悄声对他说:“日兆,你做得对,这比什么都值钱。” 后来,这件青铜器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收藏在博物馆里,成为一段佳话。#社会百态##生活##人物##社会##历史##八卦手册#

0 阅读:0
柳烟绕古堤

柳烟绕古堤

若果你也偏爱于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