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清点战俘,发现有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新兵突然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01 03:33:39

1951年,志愿军清点战俘,发现有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新兵突然开口:“这些都是刘光子抓的。” 1951年4月的雪马里战斗,当时,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得正酣。刘光子所在的63军187师,任务就是穿插分割,把英军第29旅的“格洛斯特营”给包了饺子。这“格洛斯特营”可不是什么杂牌军,人家是英国陆军的“皇家王牌”,有个外号叫“双徽营”,特别能打,也特别傲气。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阵地犬牙交错,乱成一锅粥。刘光子当时是个副班长,接到的任务是带两个新兵去一个山头前出侦察,防止敌人跑了。就这么个看似普通的任务,却让他撞上了“大运”。 三人摸到一处山坡,刘光子往下一看,好家伙,山坳的树林里黑压压一片,全是猫着腰的英国兵,还有火炮和运输车。他粗略一数,这至少是一个加强炮兵连的兵力。 这时候,他身边那俩新兵蛋子脸都白了,腿肚子直哆嗦。换做一般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赶紧撤,回去报信。可刘光子这人,用他战友后来的话说,就是“胆子大,不怕死”。他非但没跑,脑子里反而冒出一个极其疯狂的念头。 他发现了一个细节:这伙英军虽然人多,但个个神情紧张,像惊弓之鸟,而且没有设置警戒哨。他们显然是被打散的残兵,一心只想逃命,根本没料到志愿军的散兵能摸到他们屁股后面。 机会,稍纵即逝。 刘光子压低声音让两个新兵原地掩护,自己一个人就猫着腰摸了下去。他身上有什么?一把PPS-43冲锋枪,子弹不多,外加两颗反坦克手榴弹。这点家当,真要硬拼,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但他赌的不是火力,是人心。 摸到离敌人只有四五十米的时候,他猛地站起来,二话不说,对着天上“哒哒哒”就是一个长点射。枪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刺耳,英国兵瞬间就炸了锅。 紧接着,刘光子扯着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那段足以载入战争史的“战场三大名句”:“一营向左!二营向右!三营跟我冲!缴枪不杀!” 他边喊边跑,不断变换位置开枪,制造出四面八方都是人的假象。英国兵本来就是溃兵,心理防线早就垮了。一听这漫山遍野的枪声和喊杀声,还以为遇上了志愿军主力,包围圈已经合拢。 为了让戏更真,刘光子拔出一颗反坦克手榴弹,朝着人堆边上的空地就扔了过去。“轰”的一声巨响,泥土和树枝炸得满天飞。这一下,彻底击垮了他们的意志。 第一个英国兵扔掉了手里的枪,高高举起了双手。有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快,树林里“哗啦啦”响成一片,武器被扔在地上,60多个英国兵陆陆续续走了出来,排成一队,乖乖投降。 刘光子端着枪,一个人站在他们面前,心里估计也捏着一把汗,但脸上必须不动声色。他就这样,一个人押着63个俘虏,往自己的阵地走。那两个新兵在后面看得目瞪口呆,直到刘光子招呼他们,才反应过来,赶紧上来帮忙看着。 这事儿最有趣的部分来了。 当刘光子押着这支长长的俘虏队伍回到营地时,所有人都懵了。营长张文海看见这阵仗,第一反应是:“这是哪个部队抓的俘虏,路过咱们这儿?” 没人来认领。 清点战俘时,问题出来了,这63个英国俘虏,登记不上战功啊,没人报,成了“无主战利品”。营里干部急了,打仗缴获、俘虏敌人,这都是要记功的,怎么还没人来报? 正当大家一头雾水的时候,跟着刘光子的那两个新兵,才怯生生地开了口:“报告首长……这些……这些都是刘副班长一个人抓的。” 这话一出,全场寂静。一个人,抓了63个?你当是抓兔子呢?没人信。这太超乎常理了。直到部队再三核实,又审问了俘虏,才最终确认,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就是刘光子一个人干的。 这件事,层层上报,最后惊动了志愿军总部。彭德怀总司令听闻后,连声称赞。最终,志愿军总部授予刘光子“孤胆英雄”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 后来,他的故事传遍了世界。1953年,他受邀去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连斯大林都对他感到好奇,当面问他:“你一个人,是怎么俘虏63个英军的?” 刘光子的回答非常朴实,也道出了所有类似奇迹的核心。他说:“主席,道理很简单,我不怕死,他们怕死!” 就这么一句话,胜过万语千言。 战争结束后,这位“孤胆英雄”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回到了内蒙古老家,先后担任过乡武装部长、旗人大副主任等职务,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他从不跟人主动提起当年的英勇事迹,有记者来采访,也总是被他几句话就打发了。 对这位老人来说,那只是一场他必须打赢的仗,一次豁出命的赌博。他赌赢了,活下来了,这就够了。 如今,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站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依然能看到那段历史的见证——刘光子当年使用的那支苏制PPS-43冲锋枪。它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枪身已经斑驳,但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主人手心的温度和那份撼天动地的胆气。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