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康熙准备处死大儿子胤褆,他的额娘惠妃知道后,却跑来对康熙说:“胤褆从小对我不孝,请你处死他”。 胤禔,康熙的长子,1672年出生,母亲是惠妃乌拉那拉氏。这家伙从小不简单,脑子灵光,武功也不错,跟着康熙打仗还立过功。按理说,这样的条件,怎么也能混个好前程吧?可问题出在他那性格上——暴躁、冲动,还特别有野心,眼里老盯着皇位那把椅子。 康熙对儿子们管得严,尤其是对胤禔,可能是因为他是老大,期望值高。但胤禔偏偏不争气,总想走捷径。到了1708年,事情彻底炸了锅。那年,康熙废了太子胤礽,原因是胤礽品行太差,干了不少出格的事。胤禔一看机会来了,跳出来提议干脆把胤礽杀了,永绝后患。这话一出口,康熙的脸估计都绿了——你这不是帮我,是想让我家更乱啊! 更糟糕的是,后来有人告发胤禔还搞过巫术,想咒胤礽死。这在清朝是大忌,康熙最恨这些歪门邪道,觉得这儿子不光没良心,还敢挑战他的底线。于是,皇帝一怒之下,决定把胤禔处死。 再说说惠妃。她是乌拉那拉氏,出身不算高,家里没什么大靠山。能在康熙后宫混到四妃之首,全靠她自己小心谨慎、脑子活络。她不是那种争风吃醋、抢风头的人,平时低调得很,从不掺和宫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斗争。 惠妃生了胤禔,按理说有个能干的儿子,她地位应该挺稳。可胤禔这性子实在让她头疼,估计平时也没少给她惹麻烦。不过,作为一个妈,她还是得护着这唯一的儿子,毕竟在后宫里,儿子就是她后半生的指望。 1708年,康熙要杀胤禔的消息传出来,惠妃坐不住了。她急匆匆跑到康熙面前,跪下就说:“胤禔从小对我不孝,请皇上处死他。”这话听起来太离谱了,谁会信啊?一个当妈的,怎么可能真心想让皇帝杀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这话不是她真心想说的,而是她不得不说的。惠妃活在后宫这么多年,太清楚康熙的脾气了。皇帝这时候正在气头上,满脑子都是胤禔的“罪证”,谁敢求情,谁就可能被连累。她要是哭着喊着求饶,说不定康熙会觉得她包庇儿子,反而更下狠手。 所以,惠妃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说“请处死他”。这话听着狠,但其实是赌了一把。她知道康熙不是真想杀胤禔,而是想发泄怒火、立个威。她这么一说,反而可能让康熙冷静下来,想想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杀了多可惜。 再说了,惠妃还加了“不孝”这个理由。这招也很聪明,因为“不孝”在当时是大罪,但具体到什么程度,全看皇帝怎么想。她等于把皮球踢给了康熙,让皇帝自己去衡量是不是真要下死手。 惠妃这步棋还真走对了。康熙听了她的话,怒气没那么大了,最后改了主意,没杀胤禔,而是把他终身圈禁起来。啥叫圈禁?就是关在一个地方,啥自由都没有,但好歹留了条命。胤禔从此没了翻身的机会,整天对着四面墙,曾经的野心全成了笑话。 惠妃呢?她救了儿子一命,自己也没受牵连。后来雍正上台,因为惠妃早年对他不错,雍正对她还挺客气。1732年,惠妃去世,活了70岁,葬在景陵妃园寝。她这一辈子没干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靠着这份谨慎和智慧,总算保住了自己和家族。 回头看,惠妃这举动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她在那种生死关头,既要保儿子,又不能得罪皇帝,还得给自己留后路。这得有多深的城府啊! 有人可能会说,她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冷血?毕竟亲口说“处死”自己的儿子,一般人下不了这口。但换个角度想,在宫廷那种地方,哪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选择?她要是不硬着头皮赌一把,可能胤禔真就没命了,她自己也得跟着倒霉。 再说胤禔,他也不是啥好鸟。野心太大,又不讲策略,搞巫术这种下三滥的招数,活该把自己作死。惠妃救他,不是因为他多值得救,而是因为她没办法丢下这个儿子不管。这里面有母爱,但更多的是现实的无奈。
康熙四十八年,大学士马齐在朝堂上和康熙互骂,康熙大怒冲下大殿,把马齐给打了一顿。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