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当一男子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即便拿起了剪刀直接冲向了毛主席的

万物知识局 2025-09-01 10:01:22

1976年9月9日,当一男子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即便拿起了剪刀直接冲向了毛主席的房间,当他来到毛主席的身旁后,虽然一滴泪都没有掉落,可接下来的一个细微举动,却让毛主席身旁的所有人都泪流满面,这个人究竟是谁

一把理发师的剪刀,能做什么,修剪发丝,塑造形象,对周福明来说,这把剪刀是他一生的通行证,是传递关怀的巧手,更是一场无声告别的仪式。

故事要从1959年讲起,这位来自江苏扬州的年轻理发师,家境不好,十几岁就学了这门手艺,并且因为技术过硬,他在杭州已经小有名气,还被评为过“青年标兵”。

那年12月2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毛主席66岁生日,上级突然派了个任务,说要给一位“大人物”理发,也可能是“外宾”,周福明心里直打鼓,他被要求带上自己的工具,还先给几位公安厅的领导理了发,这感觉,就像一场严格的技术考试。

当他终于在南屏晚钟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旁,见到了那位“大人物”,那一刻,这个年轻人紧张到额头直冒汗,毛主席看出了他的局促,主动开口和他聊天,试图让他放松下来。

而且整个过程就20分钟,主席对他的手艺很满意,就这样,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被一纸调令带进了中南海,成了主席的专职理发师,一干就是17年。

在中南海的日子,周福明把“手艺”的内涵无限放大了,他很快发现主席喜欢安静,于是在理发时,他便一言不发,整个房间只剩下剪刀的“咔嚓”声和主席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默契。

并且周福明还琢磨出用热毛巾敷头、竹梳轻理等小技巧,总能让主席感到无比舒适,他的手艺,渐渐超出了理发范畴,他观察到主席常在床上批阅文件,但桌子高度总让他身体不舒服。

这个细心的理发师,竟然亲自设计,动手做了一张带脚蹬的高脚写字桌,方便在床上使用,主席对这个“发明”爱不释手,以至于后来去外地出差,这张桌子还被复制到了多地的住处。

甚至他还留意到天气潮湿时香烟容易受潮,于是又捣鼓出一个小小的烟熏箱,这些都不是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一个普通人最真诚、最主动的关怀,周福明的角色,早已从一个理发师,变成了一位贴心的生活改良者。

在1976年9月9日,噩耗传来,已经两天没吃下东西的周福明整个人都愣住了,手里的竹梳“啪”地掉在地上,他没有哭,第一反应是立刻抓起自己的剪刀,跑向主席的房间。

面对静静躺着的主席,周福明脑中一片空白,一滴眼泪也没有流,他铺开一块白布,开始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也是最神圣的一次工作。

而遗体已经僵硬,整理仪容变得异常艰难,整整三个小时,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他不得不跪在地上,俯下身子,甚至侧躺在主席身旁,有时还要爬到床底去操作。

当他用这种极致的专注,完成了最后的告别,当他做完一切,主席的仪容被整理得无比整洁,就像安详地睡着了一样。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他这种无声的、充满仪式感的告别深深打动,无不泪流满面,他的沉默,比任何恸哭都更有力量。

而主席走后,周福明觉得,自己再也无法为任何人理发了,他被调往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办公室,有了一项新使命——管理和维护中南海的主席故居,他像主席在世时一样,每天擦拭桌椅,整理书架,甚至亲手修理院子里的石板路。

直到1996年,周福明退休了,但他时常会回来参加纪念活动,很多年后,他依然觉得,主席仿佛从未离开,他用一生证明,最高尚的致敬,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坚守之中。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毛泽东主席生前理发师周福明去世,享年87岁 环球人物杂志———毛泽东最后卫士的回忆

0 阅读:648

评论列表

阿荣

阿荣

3
2025-09-01 11:07

永远怀念领袖毛主席!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