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杨显东曾直言:“农业不能学大寨,要学也只能学小岗!当年大寨为了搞人造山间平原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9-01 11:00:43

专家杨显东曾直言:“农业不能学大寨,要学也只能学小岗!当年大寨为了搞人造山间平原,砍掉了树林,把小麦种到了山顶上,夏收季节已过,麦苗只有六七寸高,麦穗抽不出来,即使抽出来,也小得可怜,每穗只有几粒瘪籽,这样的麦苗怎么能高产?”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其实关于人造平原,杨显东只是偶尔去参观了一下,不了解当地的情况。当年陈永贵为什么搞人造平原呢?一些人说那是瞎折腾,平原还能造吗?是劳民伤财。但是陈永贵提出办这件事,有响应政策,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原因,之前大寨的800多亩地分为4700多块,后来不停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把山腰以上的小块梯田停耕还林,在山沟里打坝造地,地块变大了,但仍有900多块。 为了搞农业机械化,陈永贵提出:“机械要适应土地,土地要适应机械。”机械要适应土地,就是要造出能在山区梯田里耕作的小拖拉机,特别是要造出能在梯田头上就地回头的履带式小拖拉机(四轮小拖拉机不能就地回头)。土地要适应机械,就是要把山区梯田合并得大一点,让拖拉机能在地里干活。这个意见是很正确的,是从实践中来的。当时所谓的小平原是个形象的说法,实际上还是略大一点的小块地,只不过是小拖拉机勉强能进去干活了。这有什么不好呢? 当年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凭借着简单的工具和顽强的毅力,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起了挑战。他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将原本贫瘠的山坡变成了层层叠叠的良田。为了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他们还在梯田周围修筑了石坝,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陈永贵还积极推广科学种田的方法,引进优良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使得大寨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63 年 8 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大寨村。这场暴雨持续了七天七夜,引发了严重的山洪灾害,大寨村的农田、房屋和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十年的建设成果几乎毁于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寨人民陷入了绝望之中。然而,陈永贵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坚定地对村民们说:“人在,阵地就在!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在陈永贵的鼓舞下,大寨人民迅速振作起来,投入到了抗灾自救的战斗中。他们提出了 “三不要、三不少” 的口号,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收入不少。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大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重建工作。他们日夜奋战在田间地头,修复被冲毁的梯田和水利设施,抢种晚秋作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大寨人民终于战胜了自然灾害,实现了 “三不要、三不少” 的目标,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大寨人民在陈永贵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事迹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1964 年,毛主席发出了 “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大寨村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大寨精神也从此传遍了大江南北。大寨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它体现了中国农民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 大寨的事迹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64 年,毛主席发出了 “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全国掀起了学习大寨的热潮。大寨的经验被广泛推广,各地纷纷组织干部群众到大寨参观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及科学种田、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陈永贵也因此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他的名字和大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 “农业学大寨” 运动的深入开展,陈永贵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频繁地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向全国人民介绍大寨的经验和精神。他的朴实、勤劳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1969 年,陈永贵当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从此进入了领导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 陈永贵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农业生产领域,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带领大寨人民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环境,将 “七沟八梁一面坡” 的贫瘠之地,变成了层层叠叠的高产梯田,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不仅为大寨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更成为了那个时代农业发展的精神标杆,激励着全国广大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除霾

除霾

1
2025-09-01 12:46

[赞][赞][赞]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