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真敢开战,我就敢立刻运物资过去!”富士康大佬郭台铭曾放出狠话,两岸真打他会第一时间驰援前线,可真要打起来,不等他飞机起飞,大陆一停货一断供,富士康连运转都成问题,更别说什么送物资了…… 作为富士康创始人,他掌舵的企业2025年仍有全球70%的iPhone整机产自大陆厂区,长三角、珠三角的供应链体系能在两小时内配齐五百种零部件。 反观其高调宣称要转移产能的印度工厂,不仅产能占比被控制在15%以内,还得依赖大陆进口半成品才能维持运转。 这种强烈反差让人们不禁疑惑,企业老板的政治表态该以事实为依据吗? 郭台铭的政治轨迹一直充满争议,2019年,他以国民党参选人身份角逐台湾地区领导人提名,宣称台湾需要懂经济的领导人,要避免战争、维持两岸和平。 但初选失败后仅三个月,就宣布退出国民党,直言党内存在分赃与腐朽文化。 2024年,他又试图重返国民党参与大选布局,这种反复无常的政治操作,与其商业帝国的生存根基形成鲜明对比。 富士康在大陆四十多个厂区,承担着高端机型和核心部件的生产,郑州航空港区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产业集群,聚集了两百多家配套企业,创造四十万个就业岗位。 2025年上半年,工业富联营收达3607.6亿元,同比增长35.58%,这些数据清楚显示,郭台铭的商业版图与大陆经济生态深度绑定,可他却发表与现实脱节的政治言论。 这种分裂背后,是台商群体常见的投机心态,既想依托大陆市场获利,又想通过讨好台湾本土舆论捞取政治资本。 富士康对大陆供应链的依赖,远不止于生产环节,越南工厂的AirPods生产线,日产量仅为深圳工厂的60%。 印度钦奈工厂半数生产线长期半停工,即便投入超五十亿美元建厂,也无法复制大陆的生产效率。 更关键的是,苹果供应链所谓的“去中化”尝试早已受挫,新款iPhone中大陆零部件占比虽降至2%,但94家大陆供应商仍在苹果186家主要供应商名单中,富士康印度工厂生产的低良率产品,最终还是要靠大陆产业链来弥补缺口。 2024年,郑州厂区投入十亿元建设电动车电池工厂;2023年,扩容研发中心。一系列动作都表明,其战略重心在向大陆回调。 这种现实选择与政治表态的矛盾,本质上是误判了企业与大陆经济生态的共生关系。 立讯精密等大陆企业的崛起,更凸显了富士康的被动处境,2024年,立讯精密拿下苹果Watch全部代工订单,其自动化生产线人力成本比富士康更低。 这种竞争压力,倒逼富士康郑州厂区不得不加速自动化改造,这说明,不是大陆需要富士康,而是富士康离不开大陆不断升级的制造业生态。 郭台铭所谓“运物资”的豪言,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富士康的物流网络依赖大陆港口、机场和公路体系,核心零部件采购70%来自大陆供应商。 一旦失去这些支撑,别说运物资,就连企业正常运转都难以为继。 台商群体常陷入两边讨好的困境,郭台铭的言论正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 他既想维持在台湾的政治影响力,又不愿正视企业与大陆市场的深度绑定。 其实,立讯精密的成长轨迹已经给出答案,大陆制造业正在从低端代工向高端制造升级,这种升级不是挤压,而是推动整个产业生态进步。 富士康选择在郑州加码投资电动车电池项目,恰恰说明其认清了发展大势。 企业根系扎在哪里,立场就该站在哪里,这是商业规律,也是基本常识。 你觉得,企业该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政治表态?供应链的深度绑定,能否化解两岸之间的分歧?
苑举正教授和蔡庭旺,为什么能受邀坐上大阅兵观礼台?苑举正教授最有资格,他和马英
【1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