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两亿多,当初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

如梦菲记 2025-09-02 14:33:17

2017年,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两亿多,当初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了18000平邹市明体育文化健身中心,以为靠着自己“奥运冠军”的名气就会吸引很多人来,现实却啪啪打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对邹市明来说是个转折点,那一年他在擂台上输给木村翔,结束了自己辉煌的拳击生涯,退役后,他没有选择安稳的生活,而是把多年拼下来的两亿多身家投向商界。   他盯上的地方是上海黄浦江畔,寸土寸金的陆家嘴,18000平方米的巨大场地,租金高得惊人,他还是签了下来,开了一家体育文化健身中心。   他坚信自己的“奥运冠军”头衔能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能撑起这家堪比五星级酒店的豪华场馆。   健身中心开业初期的确热闹非凡,场馆里德国进口的跑步机、比赛专用的沙袋、精致的装修都让人眼前一亮,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那时候的气氛像明星见面会一样火爆。   可这种热度没能持续太久,新鲜感过去之后,真正愿意长期留下来消费的并不多,上海的健身习惯更多集中在瑜伽、跑步等轻量项目,拳击训练既辛苦又容易受伤,很难成为大多数白领下班后的首选。   再加上年卡动辄五六千元,直接把不少潜在客户挡在了门外,而隔壁一些平价健身房一小时五十元的收费更受欢迎,客流量开始直线下滑,健身中心的会员数甚至不如普通社区拳馆的一半。   市场需求没有跟上豪华配置,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严重的时候,账面上只剩七位数,员工工资被拖欠,保洁阿姨都要等上两个月才能拿到薪水。   2020年疫情袭来,让困境彻底恶化,四个月没有任何收入,房租水电却一分不少地吞噬账户余额,复工后,周边又冒出多家价格低廉的拳击馆,50元一小时的“拳击自助”很快吸走了剩余的客户。   场馆逐渐冷清,大片空间空荡荡,甚至能听见回声,拖到2024年,健身中心彻底关停,邹市明卖掉了在北京、上海和海外的房产来补亏,最终对外承认自己创业失败。   面对失败,他自己也有过深刻的复盘,他承认当年太幼稚,开局摊子铺得太大,完全没做市场调研。   还带着运动员的那股冲劲和孩子气,什么都要最好,装修要豪华,器材要顶配,却忽视了商业的基本规律,他说自己太讲情怀,以为只要热爱就能撑起一门生意,但情怀并不能填平现金流的缺口。   放眼其他体育人,有的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李宁在退役后靠品牌一步步做大,经历过低谷也靠产品线和组织能力撑了过来,张继科尝试茶饮创业却遭遇合伙人跑路,教训在于风控。   许昕利用奥运热度打造个人IP,尝试从自媒体和品牌切入,这些例子都说明,冠军身份并不等于商业成功,关键还是市场、现金流和持续经营的能力。   从商业逻辑看,这家健身中心失败的根源很清晰,品类、目标人群和价格的三角关系没有平衡,高客单价无法支撑高频消费,固定成本过高,现金流断裂是必然。   装修和硬件的过度豪华,并没有提升顾客的核心体验价值,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别的拳馆,而是瑜伽、跑步、有氧训练这些大众更愿意为之花时间的选择。   外界曾有过不少批评声,有人把责任归咎于冉莹颖,称她是“败家”,邹市明却公开护妻,表示创业是两人共同的决定,没有她的陪伴和承担,自己不会有今天。   他说过,自己给这段创业经历打三分都嫌多,这份低分并不是示弱,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认清,拳击擂台上至少有裁判数秒,倒下还能再起,但商场上没有这样的读秒机会。   回头看,如果2017年不直接上“黄浦江旗舰店”这样的大盘,而是先做小型社区馆验证需求,再一步步扩大,或许结果会不同。   如果能在价格层级上设计不同产品,既有低门槛体验又有高客单私教,用户可能会留得更久,如果有资本和专业团队介入,不至于所有风险都压在个人身上,这些都是后来才看明白的道理。   邹市明说过,创业比打拳更难,两亿多的损失对普通人来说难以想象,但他自己谈起时却带着淡淡的无奈,他承认失败,也接受自己要重新开始。   虽然这次赌局输了,但他还保有一份坦荡,那就是面对失败的勇气,对他来说,擂台和商场最大的不同是,擂台讲究力量和规则,商场考验耐心和理性。   他在拳击场上赢得过世界的尊重,在商场上交过最昂贵的学费,这段经历至少让人看到,光环褪去之后,一个冠军依旧在寻找成长的方式。   信源:中国企业家杂志——邹市明首谈创业经历,“给自己打3分都多”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