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快咽气的赵丽蓉在家人的帮助下穿好寿衣,立好遗嘱,嘱咐儿孙们:我就是一

如梦菲记 2025-09-02 15:33:07

2000年,快咽气的赵丽蓉在家人的帮助下穿好寿衣,立好遗嘱,嘱咐儿孙们: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要平凡地来,平凡地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夏天,赵丽蓉的家人扶着她穿好寿衣,遗嘱也在床边被宣读,她交代得很清楚,后事一定要从简,不收礼金,不办追悼会。   她说自己就是个普通老百姓,要平平凡凡来,平平凡凡走,这样的安排,让人一边心酸一边钦佩,她这一辈子给观众带来那么多笑声,可在最后的时刻,她仍坚持把自己看作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她1928年出生在天津宝坻的一个小村子,家里条件并不好,父亲靠在戏班里梳头剃发挣口饭吃,经常带她出入后台,她从小耳濡目染,看到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就在家里模仿。   9岁时战乱回到天津,她第一次在劝业场附近看见莲花落表演,被逗得忘了回家,她后来常说,让人笑比让人哭更难,正是从那时候埋下了种子。   15岁学评剧的时候,师父嫌她长相太素,不够舞台感,她就天天对着水缸练习表情,把丑角人物演得生动传神,进入中国评剧院后,搭档新凤霞出演《杨三姐告状》,一连演了三百多场。   老百姓口口相传,说宁愿少吃一顿饭,也要去看她演丑旦,她的演出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紧紧贴在一起。   生活里,她却走得极不顺利,32岁时丈夫突然去世,她要独自养育四个孩子,最困难时,她去煤场捡煤核补贴家用。   后来再婚,本以为可以安稳一些,没多久小女儿又患病离世,第二任丈夫也因病早早离开,接连的打击让她吃尽苦头,可这些坎坷也让她观察到更多社会百态,她把这些积累转化为舞台上的角色。   比如《打工奇遇》里卖酒的老太太原型,就是她在供销社里遇到的售货员,生活的苦被她装进小品里,观众笑着看,可其中藏着她最真实的经历。   1988年春晚,她第一次登上全国最大的舞台,演出《急诊》,当时剧本里写的是“司马光砸光”,她坚持改成“司马缸砸缸”,理由很简单,老百姓听得懂才会乐呵。   从那以后,她在春晚频频亮相,和侯耀文演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和刘晓庆搭的《刘姥姥》,都成了经典,她懂观众心思,把高深典故换成大家能听懂的笑点,笑声一下子就传开了。   观众记得她的语言功夫,其实她的身体表演也很独特,比如在《如此包装》里,她单腿下跪时一个踉跄摔倒,本来是意外,结果成为笑点。   为了四个字“货真价实”,她请书法家写字在家里练了几个月,舞台上看只有几十秒,她却当成大事来准备,那种敬业劲头,让人佩服,她常说,观众花钱看的是她,糊弄不得,所以不论病痛多重都坚持不上替身。   到了九十年代末,她的身体越来越差,1999年咳血进了医院,但她依旧登上春晚,完成最后一部作品《老将出马》。   那年她要唱英文歌《我心永恒》,因为不识字,就在歌词下标上拼音,一句一句背,演出时一点都不露怯,她把一切不足都用笨办法弥补,把所有难处都当作必须克服的关口。   她的遗嘱里,不只是对家庭的交代,也有对社会的回馈,存款平均分给儿孙,海淀区的房子还给铁路文工团,演出服全部捐给中国评剧院。   她不光想着自己的一家人,还想着把舞台的东西留给后来人,这份心意,与她一生的艺术道路一样,始终和群众连在一起。   在她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自发前来送行,街头巷尾,人们提起她,总是笑着说起那些小品台词。   像“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已经成了全民记忆,网络上她的片段被反复播放,年轻人说这是“宝藏奶奶”,她走后,笑声还在继续传播,这也是一种延续。   回想她的一生,从小戏班的学徒到评剧舞台的名角,从春晚小品的“赵妈”到病榻上的遗嘱,始终贯穿着一条线,就是把自己看作普通人,她没有把荣誉当成特权,而是当作责任。   她把最好的留给观众,把平凡的留给自己,在最后的时刻,她说“平凡地来,平凡地走”,这不是一句随口的话,而是她一辈子做人的方式,也是她喜剧艺术的根本。   她让人明白,真正打动人的艺术,来自于和老百姓同呼吸的生活感,正是这种朴素和真诚,让她的名字和笑声留在人们心里,永远不会消失。   信源:CCTV——赵丽蓉留下的最后一句"台词"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