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命运与共:从抗战精神到全球倡议》报告在京发布】9月2日,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走向命运与共:从抗战精神到全球倡议》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外交学院举办。报告由环球时报与外交学院联合发布,从践行四大全球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深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秩序的深刻影响,以及二战历史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宝贵启示。报告的部分撰稿者和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环球时报社社长、总编辑范正伟在致辞中表示,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当下,坚持并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重要的学术课题,更是紧迫的现实命题。环球时报与外交学院共同推出的《走向命运与共:从抗战精神到全球倡议》联合报告,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院院长王帆在致辞中表示,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战后秩序初心的创造性回归,更是应对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四大全球倡议为路径,正在推动世界走出对抗困局,走向合作共赢。
本次联合报告共分为《中国抗战: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壮烈实践》《战后秩序:人类迈向共同未来的制度保障》《面向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部分,撰写人包括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前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以及来自国际关系、历史、军事、新闻传播等多领域的知名专家。通过人类文明、国际法、国际秩序等维度的深入论述,重温抗战精神的伟力,审视战后秩序的演进,思考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报告秉持着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洞察、对未来的担当,勾勒出一个兼具理性与温度的全球治理新图景。
发布会现场设置了“中国抗战: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壮烈实践”“战后秩序:人类迈向共同未来的制度保障”“面向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议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徐蓝,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小军,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汪曙申,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教授张爱宁,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白龙,外交学院特聘教授张胜军等专家学者和与会嘉宾,分别围绕各自主题进行研讨。
今年5月,环球时报社与外交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次联合报告作为“学术引领、媒体赋能”的具体实践,是双方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也是智库与媒体协同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模式、新探索,展现了媒体与智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未来双方将继续携手,致力于产出更多聚焦全球议题、引领公共认知、强化国际传播的高质量成果。
附:报告封面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