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科医生石飞见证了200个老人的死亡,结果却发现:“老死”也许并不幸福,他们

历史脑洞 2025-09-06 02:56:18

日本外科医生石飞见证了200个老人的死亡,结果却发现:“老死”也许并不幸福,他们仍要承受痛苦!为什么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石飞医生是个外科大夫,干了一辈子手术,见过的生离死别比咱们吃的饭都多。退休后,他没闲着,转去一家专门照顾临终老人的医院。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超过200位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本来,他以为“老死”就是睡一觉那么简单。结果呢?他发现,我们对“老死”的想象,可能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它非但不轻松,反而可能充满我们看不见的痛苦。 身体的“背叛”,是从吃不下第一口饭开始的 你可能觉得奇怪,老了不就是器官衰竭吗,怎么会痛苦? 石飞医生发现,这个过程的起点,往往是从“吃不下饭”开始的。 这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没胃口”,而是身体的一种决绝的“背叛”。在老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们的消化系统会率先“罢工”。肠道不再蠕动,胃液不再分泌。这时候,哪怕你出于孝心,硬塞一口米粥进去,对他们来说都不是营养,而是一种负担,甚至可能引起窒息和腹胀,加重痛苦。 石飞医生在他的记录里,提到过一位叫山田的老先生。家属看他几天没吃东西,心疼得不行,就用流食管给他喂了点营养汤。结果,山田先生的肚子胀得像个皮球,脸上露出非常痛苦的表情。 石飞医生明白:身体已经决定要“谢幕”了,任何强行挽留,都是在违背自然规律,给老人徒增折磨。 这种痛苦在于,意识清醒的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最基本的生存本能——“食欲”——所抛弃。那种感觉,就像一艘船,在靠岸前,自己先把锚给扔了,绝望又无力。 如果说吃不下饭是第一重痛苦,那接下来发生的事,则更挑战人的尊严。 当身体停止摄入能量后,它会开始“吃自己”。细胞一个接一个地崩坏、凋亡。石飞医生用了一个很直接的词来形容这个过程:身体内部,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腐败”。 由于新陈代谢几近停滞,身体无法处理废物,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类似烂苹果的气味。老人的皮肤会变得像纸一样薄,稍微一碰就可能破裂、淤青。大小便失禁,更是家常便饭。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位曾经叱咤风云、体面了一辈子的长者,最后只能赤裸裸地躺在床上,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任由它衰败、散发异味。他的大脑可能还是清醒的,他能感受到这一切,却无能为力。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理痛苦了,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凌迟。 所有的体面、尊严,都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剥离。美国一项长达30年的追踪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临终老人表面看似平静,其实是因为身体衰败时会释放出类似麻醉的物质,掩盖了剧烈的痛感。但那种被困在衰败躯壳里的无力感,才是最深的折磨。 我们渴望的“善终”,其实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 能真正走到“自然老死”这一步的,猜有多少人? 答案少得可怜。 根据前几年国家卫健委那份最全面的报告来看,在所有死亡人口里,真正能算得上是“老死”的,连5%都不到。 到了今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个比例可能略有变化,但大趋势没变:绝大多数人,都是“病死”的。 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死于癌症,剩下的,大都倒在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这些“老朋友”手里。 “病死”的痛苦,咱们或多或少都见过。 我有个朋友,他的父亲是鼻咽癌走的。治疗那两年,眼看着一个一米八的汉子,从壮实变得骨瘦如柴。化疗的呕吐、电疗的焦灼、癌痛的撕心裂肺……到最后,只能靠吗啡度日。他父亲清醒的时候,总拉着他的手说:“儿啊,别治了,让我走了吧,太疼了。” 那种疼,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碾压,是眼看着钱烧光,人也受尽折磨,最后还是留不住的绝望。 而心脑血管病呢?它不像癌症那样给你“准备时间”,往往是断崖式的。一次心梗、一次脑出血,人可能就没了。就算抢救回来,也大概率是半身不遂或者植物人,给整个家庭留下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以和这些“病死”的剧痛比起来,石飞医生描述的那种“老死”的痛苦,虽然也很磨人,但至少过程是相对缓和的。 石飞医生花了半辈子研究死亡,他想告诉我们的,不是要我们去害怕死亡,而是要我们重新审视“活着”这件事。

0 阅读:68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