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王震去日本考察,出发前,周总理特意交代:“去了日本,不要买他们的东西

尔说娱乐 2025-09-06 12:35:25

1957年,王震去日本考察,出发前,周总理特意交代:“去了日本,不要买他们的东西。”王震到了日本后,却坚持买2样东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7年深秋,东京郊外的稻田里,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国男子正蹲在田埂上,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一台正在作业的农业机械。 这位55岁的中国农垦部部长王震,完全被眼前这个小巧灵活的机器吸引住了。 细密的秋雨打湿了他的中山装,但他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对新农具的观察中。 他忍不住起身走近,通过翻译向日本农民询问这台机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还亲自坐上驾驶座体验操作感受。 这是王震率领中国农业代表团访日的第三天。 出发前,周恩来总理曾特意嘱咐: "到了日本,不要购买他们的商品。" 但此刻,王震的内心却在激烈斗争。 他看到的这台手扶拖拉机,确实非常适合中国南方的水田作业。 更让他心动的是,日本农民身上穿的塑料薄膜雨衣轻便实用,这种材料在农业生产中还有更多用途。 雨水顺着塑料雨衣滑落,而农民们的衣服依然保持干爽,这个场景让王震陷入了深思。 王震的思绪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想起了在晋察冀边区带领战士们开荒种地的情景,那时要是有这样的农业机械,该能多生产多少粮食啊! 作为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王震深知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1941年,他率领359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用简陋的工具开垦荒地,硬是把荒山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那时要是有这些先进农机具,战士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他记得当时战士们用最原始的锄头开荒,手上磨出了血泡,一天也开垦不了多少土地。 在接下来的考察中,王震特别留意日本的农业技术。 他发现塑料薄膜不仅可以用作雨衣,还能用于育苗和种植反季节蔬菜。 这些技术如果引进中国,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同行人员提醒他总理的嘱咐,王震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自费购买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些塑料薄膜样品。 在东京的一家农机商店里,王震仔细检查了手扶拖拉机的每个部件,还让店员演示了操作方法。 他又在农资店购买了各种规格的塑料薄膜样品,小心翼翼地打包好。 其实,这已经不是王震第一次"违背"上级指示了。 1950年,在与苏联谈判时,他就曾坚决拒绝签署有损国家主权的协议。 当时苏联总领事态度强硬,王震拍案而起: "老子打了一辈子的仗,现在我们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绝不签订卖国条约!" 这种敢于坚持原则的精神,深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赏。 在另一次与外国专家的会谈中,王震也坚持中国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不能完全依赖外援。 回国后,王震第一时间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情况。 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王震详细展示了带回的样品,解释了这些新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潜在价值。 令他意外的是,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肯定了他的做法。 这些新技术很快在中国得到推广。 手扶拖拉机成为农村常见的农机具,塑料薄膜技术也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特别在新疆垦区,王震亲自推广地膜植棉技术,使棉花产量大幅提高。 邓小平后来视察时,看到一人多高的地膜棉,连声称赞: "王胡子,你来新疆带了个头,将地膜推开了!" 这件事体现了王震将军务实的工作作风。 他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敢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王震经常对部下说:"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我们就应该大胆去做。" 通过日本之行,王震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 他这种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1993年,王震将军与世长辞,但他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如今,在中国农村,依然可以看到他当年引进的手扶拖拉机在田间作业,这或许是对这位老将军最好的纪念。 每年丰收时节,老农们还会念叨:"多亏了王部长当年带来的新技术,让咱们的收成翻了一番。" 主要信源:(安徽党史方志网——王震“违令”“购日货”的故事)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