阏与之战:赵奢为什么能击败秦军,他是凭勇气取胜的吗? “阏与之战”这仗打得有多悬

历史脑洞 2025-09-06 14:23:04

阏与之战:赵奢为什么能击败秦军,他是凭勇气取胜的吗? “阏与之战”这仗打得有多悬?这么说吧,当时整个赵国朝堂,从上到下,能叫出名号的将军,包括大名鼎鼎的廉颇,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为啥?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送命题。 秦国,那会儿就是战国时期的“卷王”,战斗力爆表,一路向东扩张,看谁不爽就捶谁。公元前269年,秦军的兵锋就顶到了赵国的阏与。这地方,说是赵国的咽喉要道都算客气了,一旦丢了,秦军就能像开了导航一样直奔赵国都城邯郸。赵惠文王急得嘴角都快起泡了,赶紧开会,问廉颇:“老将军,你看这事儿咋办?” 廉颇摊开地图,手指头在上面划拉半天,最后憋出一句话:“道远险狭,难救。”翻译过来就是:路太远,太难走,全是山沟沟,咱们的兵开过去,队形都拉不开,跟排队送人头没区别。这可不是廉颇怂,是实事求是。 就在满朝文武都觉得阏与这块肉只能割了喂狼的时候,赵奢站了出来。他没说那么多废话,就一句狠的:“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意思是,这路是难走,但也正因为难走,大规模兵团施展不开,就像两只老鼠在洞里单挑,谁更狠,谁就能赢。 这话一出,大殿里估计瞬间就安静了。赵王一听,得了,就你了!死马当活马医吧。 于是,赵奢临危受命,带着赵国拼凑出来的援军出发了。可接下来他的操作,直接让所有人都看傻了眼。 大军刚离开都城邯郸三十里,赵奢突然下令:“停!安营扎寨!” 然后就开始挖沟、筑墙,摆出一副“我就守在这,哪儿也不去”的架势。这一下,别说远处的秦军懵了,自己家的兵都犯嘀咕:将军这是要干嘛?不是去救火的吗?怎么在自家门口玩起堆沙子了? 秦军主将胡阳听说赵军来了,本来还挺紧张,结果探子回报说赵军在三十里外就趴窝不动了,估计也乐了。为了试试水,胡阳派兵去打赵国另一座城武安,想把赵奢的援军引出来。可赵奢呢?稳如泰山,根本不理茬。 他甚至还下了死命令:“有敢以军事谏者,斩!” 谁敢劝我出兵,就地砍了。还真有个不开眼的军官跑去建议救援武安,赵奢二话不说,当着全军的面就把他给斩了。 这下,赵军营里是彻底没人敢说话了。赵奢就这么硬生生地在原地“磨洋工”了28天。秦军派来的间谍,混进赵营,看到的是一片军心涣散、主将胆小怕事的样子。间谍回去把这情况一说,胡阳彻底放了心:这个赵奢,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草包,赵国是真没人了。于是,他把主力全都调回,一心一意猛攻阏与。 他哪里知道,赵奢等的,就是他彻底放松警惕的这一刻。 间谍前脚刚走,赵奢后脚就变了脸。他立刻下令,全军卷起铠甲,扔掉多余的辎重,轻装简行,急行军!“两日一夜而驰,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什么概念?两天一夜,大军狂飙近百公里,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悄无声息地插到了秦军的背后。这种急行军速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军以骑兵为主的机动性。 当赵军的营帐在距离阏与城仅五十里的地方扎下时,秦军才如梦初醒。胡阳的第一反应估计是“见鬼了”,这支援军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吗? 赵奢的表演还没结束。他刚扎下营,军中一个叫许历的士兵就跑来建议:“秦军没想到我们来得这么快,肯定会轻敌冒进。我们应该立刻抢占北山制高点,居高临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军,能听得进一个普通士兵的建议,这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赵奢立马采纳,派出一万精兵,火速抢占了北山。 果不其然,回过神来的秦军气势汹汹地杀奔而来,一看到赵军已经占了山头,顿时傻眼了。在冷兵器时代,丢了制高点,就等于把脖子送到了人家的刀口下。秦军硬着头皮仰攻,屡攻不下,士气大挫。 就在这时,赵奢亲率主力,从大营杀出,与山上的万人部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秦军瞬间崩溃,被杀得人仰马翻,四散奔逃。阏与之围,就这么被解了。 赵奢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最早是管税务的,因为执法严明,连平原君家的管家都敢法办,才得到赏识。一个优秀的“税务局长”,懂得规则,善于计算,讲究制衡,这些特质被他带到了战场上,就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他的儿子赵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的惨剧。父子俩一个将兵法用活了,一个把兵法读死了,实在令人唏嘘。

0 阅读:47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