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出身青楼的27岁柳如是,劝63岁丈夫投水殉国。她的丈夫钱谦益是礼部尚书。就在投水的关键时刻,钱谦益怂了,他探了探水温,说:“此水太凉,老夫实在是不想跳。” 柳如是,本名叫杨爱,命不好,从小被卖来卖去,最后进了青楼。但在那个地方,她没自怨自艾,反而拼命读书,练字,学画,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顶流”。当别的姑娘还在盘算着怎么讨好恩客的时候,柳如是已经穿着男装,跟当时最牛的知识分子天团“复社”、“几社”的成员们坐在一起,喝酒聊天,纵论天下大事了。 她给自己起名“如是”,出自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品品这七个字,这里面全是自信和傲骨。她觉得,我看到青山很美,青山看到我也应该一样。她从没因为自己的出身,就把自己看低一等。 她跟当时的大才子陈子龙谈过恋爱,爱得死去活活,但陈子龙家里容不下一个青楼女子。换个人可能就认命做个外室了,柳如是不干,合不来就散。她要的,是堂堂正正的尊重。 所以,当23岁的她,穿着男装,驾着一叶小舟,主动上门去见当时已经60岁、名满天下的文坛盟主钱谦益时,她不是去攀高枝的。她是去“面试”丈夫的。她觉得,全天下可能也只有钱谦益这种地位和学问的人,才配得上她的灵魂。 钱谦益是谁?那可是晚明的文坛泰斗,东林党的领袖。你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文化界一哥。他看到柳如是,惊为天人,觉得这姑娘的才情和见识,远超一般男子。 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用正妻的礼仪,为柳如是专门盖了“绛云楼”和“我闻室”,风风光光地把她娶进了门。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一个士大夫领袖,娶一个青楼女子,还给足了名分。 婚后两人过了几年神仙日子,读书、写诗、整理典籍。柳如是以为自己找到了那个能和她并肩看风雨的人。她嫁的,是她心中那个代表着大明风骨的钱谦益。 可惜,她看走眼了。或者说,她爱上的是一个理想的符号,而不是那个真实的、会怕冷、会怕死的糟老头子。 1645年,清军的铁蹄踏破扬州,兵临南京城下。南明小朝廷里乱成一锅粥,大臣们琢磨的不是怎么抵抗,而是怎么投降能卖个好价钱。 时任南明礼部尚书的钱谦益,自然是清军重点“争取”的对象。 这时候,柳如是的“狠劲儿”上来了。她对钱谦益说:“你是国家重臣,当以死殉国,为天下表率。” 钱谦益犹豫不决。柳如是拉着他来到他们日常泛舟的荷花池畔,说:“国亡了,咱俩一起跳下去,也算全了名节。” 钱谦益走到池边,伸手探了探水,然后缩回来,一脸为难地看着自己27岁的妻子,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混账话:“水太凉,不能下。” 柳如是当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怎样的崩塌?她劝丈夫殉国,不是逼他去死,是在维护他们共同信奉的价值。在她看来,读书人讲了一辈子“舍生取义”,国破家亡就是你实践诺言的时候。 她托付终身的男人,她仰慕了一辈子的文坛领袖,最后关头,连死都不敢,理由是“水太凉”。 这冰冷的,哪里是池水,分明是人心的懦弱和虚伪。那一刻,钱谦益亲手打碎了柳如是所有的幻想。 柳如是气得不行,自己纵身一跃,就要往水里跳。幸好被钱谦益死死拉住了。 几天后,钱谦益领着一帮文武官员,在滂沱大雨里,开城投降,跪迎清军。后来还乐呵呵地剃发易服,跑到北京去当了清朝的礼部侍郎。 钱谦益北上当官,柳如是没跟他去。她留在南京,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家。 柳如是为什么不离婚?在那个年代,她没得选。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划清了界限。 钱谦益在清廷干了没多久,就灰溜溜地回来了。一方面是受排挤,另一方面也是良心不安。回来后,柳如是没给他好脸色,但日子还得过。 也许是受了妻子的影响,也许是自己幡然醒悟,晚年的钱谦益开始偷偷摸摸地资助反清复明的义士。他联络郑成功、张煌言,给钱给物。柳如是更是变卖了自己的首饰珠宝,全力支持。 夫妻俩,一个在明面上是“贰臣”,一个在暗地里是“义士”,就这么别扭又复杂地捆绑在一起。钱谦益或许想用这种方式为自己赎罪,但他那句“水太凉”的污点,是永远洗不掉了。 康熙三年,82岁的钱谦益病逝。 这个时候,柳如是已经46岁了。她这辈子,见过大风大浪,什么没经历过?但这一次,她可能是真的累了。丈夫死了,反清复明的大业也基本没希望了。支撑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念想,也断了。 面对着钱氏族人丑恶的嘴脸,她做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刚烈的决定。她写好遗书,安顿好女儿,然后镇定地走进房内,三尺白绫,悬梁自尽。 她用死,保全了自己和女儿的财产,也捍卫了自己最后的尊严。钱谦益怕冷不敢跳的水,她最后用另一种方式,义无反顾地“跳”了。
明末,出身青楼的27岁柳如是,劝63岁丈夫投水殉国。她的丈夫钱谦益是礼部尚书。就
历史脑洞
2025-09-08 01:08:03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