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曾说,2003年左右,华为都是末位淘汰制,后来发现华为末位淘汰的全是员工,把员工每个月干掉10%,他发现没有用。后来他改淘汰干部,整个组织都变了,光把员工弄得要死要活的,没有任何意义。 想想也挺能理解的,光折腾员工能有什么用?员工说到底就是干活的,绝大多数人态度没问题,关键是指挥他们的人行不行。 任正非后来明白过来,公司老是拿员工开刀,只会让大家天天提心吊胆,所谓的“狼性”是有了,但生产效率并没跟着上去,反而可能因为人心惶惶而下降。 华为一开始学的其实是西点军校的考核制度,用末位淘汰来给队伍保持压力。早期确实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就变味了。 尤其当公司越来越大,这种单纯按比例淘汰员工的弊端就更明显。它可能让员工之间为了自保而恶性竞争,破坏团队合作,而且长期高压对员工心理也是种伤害。 所以华为后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淘汰重点对准了干部。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干部?道理不复杂:一个不称职的干部,比十个不合格的员工带来的危害可能还大。 因为干部手里有资源分配权、决策权,他们一个错误决定,可能让下面一群人白忙活好久,直接消耗掉整个团队的士气。董明珠也说过类似的话:“干掉1个干部,比干掉100个员工更管用。” 而且华为淘汰干部也不是说一棍子打死,直接让你走人。它有一套相对人性的处理方式:降职降级、减少奖金、或者调离管理岗……甚至送进“华为大学”回炉重造,培训后还有机会再上岗。 这其实是一种“淘汰不抛弃”的思路,既给了压力,也留了活路。但你说这套方法所有企业都能学吗?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像很多国企就很难照搬华为这一套,两者基因完全不同:华为是市场狼性文化,决策快、重效益;国企还得兼顾社会责任、政策约束,稳定往往排在第一。 而且国企内部关系盘根错节,真要淘汰一个干部,可能牵动一堆人,最后说不定变成“淘汰老实人,留下关系户”,制度还没执行就变味了。 华为能这么做,是因为它建立了一整套制度支撑,比如干部任期制、三权分立的考核机制(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道德委员会互相制约),以及“之”字形的干部成长路径,强调不同岗位的锻炼。 再加上任正非从很早就在强调:“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把挫折文化融进了公司基因。 所以华为这种转向,本质上是一次管理思维的升级:它把组织的长远活力押在了干部队伍的健康程度上,而不是简单压榨基层执行力。 它意识到,一家公司能不能持续打胜仗,不在于保留多少资深的管理者,而在于能不能不断培养出能带队打赢下一场仗的人。 回过头看,华为能在近几年顶住外部压力、实现反弹,比如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猛增、手机业务重回巅峰,跟它这套敢于对干部动刀子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 它说明了一个再直白不过的道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要是没油了,整列火车还不如牛车走得快。 而华为的做法,就是坚决给车头加满油,但也定期检修,确保每一节车头都不会带偏方向。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任正非谈华为人力资源改革:贯彻选拔制,不要过分强调公平》
华为发布新品最惨的不是苹果,也不是友商而是专门拆手机的博主杨长顺。他怎么
【2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