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消息! 伊朗作出一个事关中国重大决定!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

波览历史 2025-09-09 01:41:43

一则消息! 伊朗作出一个事关中国重大决定!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在公开讲话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伊朗92%的原油出口都流向了中国,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状况存在重大风险,同时呼吁推动石油出口“多元化”。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哈梅内伊发表这番讲话的同一天,伊朗刚刚与中国签署了5份新的油气开发协议,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藏着伊朗石油经济的深层困境。 哈梅内伊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作为石油出口大国,伊朗的炼油产业却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曾经在中东地区领先的阿巴丹炼油厂,如今早已被沙特、阿联酋等国的现代化设施甩在身后。 数据显示,伊朗的人均炼油能力只有沙特的三分之一,科威特的十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伊朗的炼油厂严重缺乏现代技术,像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异构化、延迟焦化等关键技术几乎空白,只能依赖相对过时的工艺进行生产,这导致伊朗出口的原油大多是未经深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这种产业短板让伊朗即便想拓展新市场,也很难拿出有吸引力的产品。 从经济结构来看,伊朗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根据2025年最新的预算提案,伊朗政府将51%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都投入了军费,这一比例是上一年度国防预算的四倍多。 另外,美国的持续制裁则让伊朗的石油出口雪上加霜。2025年3月,美国财政部再次出手,制裁了参与伊朗石油交易的中国炼厂和运输船队,理由是这些交易为伊朗政权提供了“经济生命线”。 这次制裁不仅涉及实体企业,还包括19个相关实体和8艘运输船,这些船只构成了伊朗“影子船队”的一部分,专门用于规避国际制裁运输原油。 美国的制裁手段越来越精准,不仅打击直接交易方,还通过金融渠道阻断结算路径,让其他国家的企业不敢轻易与伊朗开展石油贸易。 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伊朗的石油买家几乎只剩下中国。亚洲其他主要能源消费国如印度、日本、韩国,都因为与美国的密切关系而不敢采购伊朗石油。 欧洲国家虽然对伊核协议有一定同情,但在能源采购上仍受制于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即便是有少数国家愿意冒险,也很难找到安全的结算方式,只能通过复杂的非美元渠道进行交易,这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中国之所以能持续进口伊朗石油,一方面是因为有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可以规避部分制裁,另一方面也是通过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交易渠道。 中伊之间的能源合作正在向更深层次发展。根据新签署的协议,双方将联合勘探里海沿岸的三个油气田,目标是在2026年前将伊朗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量再增加30%。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还在探索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不仅能规避美元体系的限制,也让伊朗在外汇储备上有了新的选择。   伊朗南部的阿巴斯港将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这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节点,也让伊朗在能源出口上有了更多筹码。 但哈梅内伊提出的“多元化”目标,在当前国际能源格局下很难实现。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沙特为了维持油价,将日产量稳定在950万桶,阿联酋则在加速增产抢占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伊朗即便将“秘密出口”计算在内,日出口量也只有180万桶左右,在市场份额争夺中处于明显劣势。 更重要的是,沙特等国拥有完善的国际销售网络和更宽松的国际环境,而伊朗不仅要面对制裁压力,还要克服自身产能和技术的不足,想要拓展新市场难度极大。 伊朗国内的经济压力也让“多元化”战略举步维艰。根据2025年的预算提案,伊朗政府计划通过提高税收来弥补财政缺口,税收预期将比上一年度增加39%。 这意味着普通民众和企业的负担将进一步加重,国内消费市场可能因此萎缩。同时政府计划改革燃料补贴制度,这很可能导致国内油价上涨,进一步加剧民生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迫切需要稳定的石油出口收入来维持财政平衡,短期内很难承担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伊朗的石油出口策略还受到地区局势的影响。中东地区的战乱和地缘博弈让能源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伊朗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拓展新的合作伙伴并不容易。 而中国作为伊朗最稳定的石油买家,不仅提供了经济支持,也在国际舞台上为伊朗提供了一定的政治支撑。这种双重价值让伊朗在呼吁“多元化”的同时,不敢轻易动摇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基础。 哈梅内伊的讲话更像是一种战略表态,既反映了对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担忧,也暗含着对国内经济压力的回应。 在实际操作中,伊朗恐怕不得不继续依赖中国市场,同时小心翼翼地寻找新的出口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合作既是经济实惠的选择,也是地缘战略的需要,但也需要应对国际制裁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