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风-5C亮相的时候,旁白说可以覆盖全球,而到了东风-61的时候却只说了型号,达成的效果,或者说性能只字未提,你说这意味着什么?[凝视] 同样是洲际导弹,不同型号的介绍方式截然不同。 当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解说员明确介绍:“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这句话信息量很大,直接点明了射程能力。 而当全新的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亮相时,官方解说却相当简洁,只是介绍了型号名称和基本定位,对具体性能参数未作详述。 这种差异背后有什么考量?东风—5系列导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服役,技术相对成熟,基本参数在国际军事界已不是秘密,公开承认其“覆盖全球”的能力,实际上是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清晰信号:中国具备可靠的战略反击能力。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80年5月18日全程飞行试验成功,导弹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经过多次改进,东风—5C作为这个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基本能力框架已为外界所知。 相比之下,东风—61作为全新型号,首次公开亮相就选择了相对低调的介绍方式,从命名上看,它直接从东风—41跳到了61,这种编号方式本身就打破了外界对中国导弹发展序列的传统认知。 这次阅兵展示的装备全部为现役主战装备,受阅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例如东风 61 陆基洲际导弹、东风 5C 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 31 新型陆基洲际导弹、巨浪 3 潜射洲际导弹、惊雷 1 空基远程导弹,这意味着这些装备已经具备了实战部署能力。 液体燃料导弹和固体燃料导弹各有特点,液体燃料导弹虽然在快速反应能力上不如固体燃料,但在推力和射程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适合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压舱石”。 固体燃料导弹则在机动性和快速部署方面更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车载机动式固体洲际导弹的原因。 从这次阅兵的整体安排来看,东风—5C作为压轴出场的装备方队,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核导弹第二方队是装备方队压轴出场的方队,这种安排既展示了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可靠性,也向世界传递了维护和平的决心。 国际军事观察家普遍认为,此次阅兵展示的装备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说哪款装备最引人注目,那毫无疑问是东风—61洲际战略导弹,包括美国在内的外网最关注的也是东风—61,这种关注度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各国对于最新战略装备的信息披露都会采取谨慎态度,过早暴露技术细节可能会给对手提供制定针对性防御措施的依据,而适度的“神秘感”则能让对手在制定防御策略时必须考虑更多可能性。 这次阅兵还展示了中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完整架构,陆基的东风系列、海基的巨浪—3、空基的惊雷—1,构成了立体化的战略威慑体系,这种体系化的展示,比单一装备的性能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有军事专家指出,现代战略威慑的核心不仅在于武器本身的性能,更在于整个作战体系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这个角度看,这次阅兵展示的不仅是单一装备,更是整个战略防卫体系的成熟度。 为什么同样是导弹,介绍方式会有差异?答案其实很简单:不同发展阶段的装备,需要不同的展示策略,成熟装备可以适度公开基本能力,展示威慑效果;新型装备则需要在展示存在的同时,保持必要的技术神秘性。 这种平衡艺术体现的是大国在战略沟通方面的成熟和智慧,既要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又要在技术发展的关键期保持必要的保密性。 这种展示方式传递的信号是: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有公开的威慑,也有未知的储备。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战略表达,正是现代大国军事外交的重要特征。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次阅兵最大的意义可能不在于具体武器的性能数据,而在于看到了国家在维护和平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毕竟,最好的武器是那些永远不需要使用的武器。 你觉得这种“有的说,有的不说”的展示策略怎么样?在你看来,军事装备的公开展示和保密性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有美国著名的社交平台称:“巨浪-3”已经担负战备值班了。当舆论圈还沉浸在“东风-
【13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