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阅兵都结束了,外国政要们一个接一个离场,缅甸那个穿着军装的代总统却还在中国转悠。这次,他是“有备而来”。 现在缅甸国内局势并不好过,能源供应跟不上,电力短缺成了常态,农业靠天吃饭,产量不高,工业基础薄到几乎没有制造能力,科技更是大片空白,人才不断流出,设备全靠进口,2021年军政府政变后更是被西方全方位孤立,其国内动荡一直没停过。 对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来说,既缺资源又没外部认可,他必须找到能让缅甸政府喘口气的办法。 这次中国阅兵结束了,他没赶着回国,而是继续留在中国结束这个原因,9月5日,他先到成都,会见了四川的主要领导,那天虽然下雨,但他的安排紧凑到每个环节都得按点进行。 会谈中,他直接抛出需求,缅甸急需电力系统和粮食生产能力,想引进中国的农业技术来提高产量,他很清楚,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稳住民心,不然政权合法性就是空谈。 最后一天,他的专机飞抵哈尔滨,先后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一家电气集团,参观了航天馆,在那里,他几乎全程盯着火箭、卫星、导弹等模型看,显然是有计划地来探路技术合作。 访问的尾声,中方送了一个中国空间站的小模型作为礼物,这让敏昂莱顺势提出请求,希望中国能在航天技术方面给点支持,这个要求听起来不可能,但他的目标并不是马上让缅甸有火箭发射,而是盯上了卫星的民用功能。 用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农田,预测灾害,为基建和交通规划提供数据,这些对一个农业为主、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来说,是非常实际的工具。 对敏昂莱来说,这样的请求还有额外意义,在国内宣传时,只要能说中国愿意考虑合作,就能制造出对外关系仍有希望的印象,缓解内部质疑,他很清楚航天合作立刻落地不现实,但只要中国不直接拒绝,就算是拿到了政治资本。 问题是,中国要不要接这个茬?如果答应,意味着在敏感技术上和一个被西方全力围堵的政府合作,外部质疑肯定会很多,但如果拒绝,缅甸可能会被迫寻找其他依靠,更动荡,对中国周边安全不利,中国一贯重视周边的稳定,尤其不希望邻国彻底陷入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更现实的做法是从民生入手,比如电力和农业项目,这样既能帮缅甸缓解燃眉之急,又不会触到技术红线,还能让中国在区域内保持影响力,如果改善了农业生产,减少灾害损失,缅甸的社会稳定性就会提升,中国在安全和经济上也能受益。 对中国而言,有限度帮助缅甸是更稳妥的策略,等民生领域合作稳定后,再慢慢扩大到灾害预警、卫星遥感这些非敏感的航天应用。 这样的可能性,一旦真正启动,不只是缅甸的出路,也是中国在周边安全和发展上的一道保障。
谁也没想到,阅兵都结束了,外国政要们一个接一个离场,缅甸那个穿着军装的代总统却还
芸霄记史
2025-09-10 10:35:29
0
阅读: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