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经为岛内的“统派”,找到了一个新的“代言人”。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一个清晰的“破局”信号,就已经发出:大陆的耐心已经耗尽,未来,只跟“行动派”打交道。 要聊这事,得先说说马英九当年手里那副牌有多好——2008年他刚执掌台湾的时候,那可是两岸关系里少有的“黄金开局”。 大陆这边为了拉近两岸距离,几乎把能给的善意都拉满了:以前台胞来往大陆得绕着香港转,折腾一两天,后来直接开通两岸直航,几个小时就能到家;还有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一签,台湾的莲雾、释迦这些水果不用再担心烂在地里,能直接运到大陆卖个好价钱,多少台农靠着这生意翻了身,台商来大陆开店、建厂也一路绿灯,连台湾年轻人来大陆上学、找工作,都有专门的便利政策。 大陆做这些可不是没谱的投入,说白了就是想让两岸老百姓先把日子过近了——你吃着大陆卖的水果,我用着台湾生产的电子产品,年轻人一起上学、交朋友,慢慢就知道“两岸一家亲”不是空话,为将来的统一打个扎实的基础。 可马英九呢?手里攥着这么好的牌,偏偏选了最“省心”也最没用的路,一门心思抱着“不统、不独、不武”的“维持现状”不放。他嘴上说要稳定,其实就是怕得罪岛内那些反对统一的势力,也不想真的跟大陆谈统一的实招——大陆这边把交流的大门敞得大大的,等着他推动两岸在文化、政治上再往前迈一步,比如多搞点两岸共同的历史教育,让台湾年轻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或者建立更紧密的沟通机制,可他愣是八年都没动静,就这么“混”着,把大陆的善意慢慢耗成了失望。 后来大家也看明白了,光靠大陆单方面释放善意没用,得找真能为统一做事的人,这时候洪秀柱就显得特别不一样,她跟马英九的行动方式相比,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别人不敢提“统一”,她偏敢在岛内公开喊“两岸同属一中”,哪怕被人攻击也不改口;她来大陆不是走走过场开个会,而是真的扎到台胞里去——看台生在大陆找工作有没有障碍,帮台商解决在大陆经营的难题,还牵头搞两岸青年交流营,让台湾的年轻人亲眼看看大陆的发展,不是听那些媒体瞎掰。 有次她去福建,专门跟当地政府谈怎么把台湾的小吃街引进来,让两岸老百姓能在一个锅里吃饭,这种实打实的事,比马英九那些“维持现状”的空话管用多了。 所以这次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把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第一排,这信号根本不用猜——大陆的耐心早就耗尽了,再也不想跟“混日子”的人耗着了。 以前还觉得,只要慢慢拉近距离,总能等出个结果,可马英九那八年让大陆彻底明白,“维持现状”就是变相的拖延,统一这事,得靠真刀真枪的行动。把洪秀柱放在那个位置,就是告诉所有人:未来大陆只跟“行动派”打交道,谁真能为两岸统一做事,谁真能把两岸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大陆就认谁,就支持谁。 这不是什么突然的决定,而是一步步看明白的结果——从马英九浪费好牌,到洪秀柱主动做事,大陆心里早就有了杆秤。 现在把“行动派”推到前面,就是要破了之前那种“光有善意没行动”的僵局,让台湾岛内的人看清楚:统一不是喊口号,也不是靠拖延就能躲过去的,只有真真正正为两岸融合出力,才是正道。往后,那些还抱着“不统不独”混日子的人,恐怕再也没机会站到两岸对话的核心位置了,毕竟大陆已经用行动表明,好机会不会一直等,只给愿意做事的人。
马英九大陆遇冷才明白:大陆并不是非他不可,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分量! 这回马英九
【46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