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位女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2滴透明液体滴到了乳胶手套上,她迅速脱掉手套冲洗双手,但就是这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她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凯伦·维特哈恩1948年10月16日出生在纽约州普拉茨堡。她从小接触科学书籍,在高中加入科学俱乐部,参与化学竞赛。1970年从圣劳伦斯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那时她已操作蒸馏装置分离化合物。接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975年获博士学位,论文焦点是金属化合物与核酸互动,她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收谱,确保数据精确。这为她后续重金属研究奠基。 1976年,她加入达特茅斯学院化学系,专注汞、镉、铅等重金属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她考察这些金属干扰细胞功能,发表超过85篇论文。她亲手设置培养皿,注入金属溶液观察变化。1989年,她与同事发起女性科学项目,在会议室规划方案,指导学生操作仪器,将女性科学学生比例从13%提高到25%。她在课堂分发材料,推动参与。 她在行政角色表现出色。1990年至1994年任科学学部副主任,组织会议协调跨学科合作。1995年短暂任学部主任,分配资源。同一时期,她获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700万美元资助,调查新英格兰北部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她走访现场,采集土壤样本。工作外,她注重家庭,带孩子参与学校活动,用简单实验激发兴趣。同事描述她笑容感染力强,生活平衡科研与教育。 1996年8月14日,凯伦·维特哈恩进入实验室准备核磁共振实验。她使用二甲基汞作为标准参考物,当时认为乳胶手套和通风橱足够防护。她取出玻璃瓶,拧开盖子,用移液管吸取液体,确保量准确。转移时,几滴液体从管尖滑落,落在左手乳胶手套上。她立即甩开移液管,扯脱手套扔进废物桶。 她冲向洗手台,拧开水龙头,用冷水搓洗双手,先掌心,再手指间隙和手背。她挤肥皂涂抹,冲刷泡沫,洗几分钟后擦干皮肤,检查无异常。她换新手套,继续工作。但二甲基汞已在15秒内渗透手套,进入皮肤和血液。当时安全规范未警告此风险,她遵守程序却暴露毒素。毒素潜伏,无即时迹象。 事故后几个月,1997年1月,凯伦·维特哈恩书写时手抖,笔迹歪斜。她行走不稳,几次险些跌倒。体重下降,言语模糊。她去医院检查,抽血显示汞含量超标:血汞4000微克/升,远超正常1至8微克/升;尿汞234微克/升,超出正常1至5微克/升。医生诊断二甲基汞中毒,毒素损害神经系统。 她转入医疗中心,接受螯合治疗,静脉注入药物排出毒素。但毒素已深入大脑和脂肪,治疗无效。状况恶化,她无法行走,言语仅模糊声音。到5月,她陷入昏迷。6月8日,心跳停止,终年48岁。暴露后不到一年,她离开人世。 她的死亡引发调查。测试显示,二甲基汞几秒渗透乳胶手套,仅银盾层压手套有效。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更新规定,推荐耐渗透装备,避免使用该化合物。她的案例进入培训,全球研究人员审视化学品风险。 达特茅斯学院设立凯伦·维特哈恩化学研究生奖学金,支持女性研究生。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建立年度纪念奖,表彰环境健康领域成就。她的经历编入教材,推动实验室安全改进。事故揭示防护不足,强调风险评估重要性。 凯伦·维特哈恩的研究聚焦铬等重金属如何损害DNA,导致癌症。她推动跨学科团队,整合生物、化学和环境研究。作为达特茅斯首位女性化学教授,她打破障碍,指导多名学生。她的毒金属程序获资助,考察汞离子与DNA修复蛋白互动。这次意外虽中断她的工作,却放大她对安全的贡献。 科学界从她的悲剧学到教训。过去认为二甲基汞可安全使用,但她的案例证明其“超级毒性”。如今,实验室强调多层手套和替代参考物。她的遗产不止于奖项,还在日常实践中提醒大家,化学品处理需谨慎。
这个还真有人做实验了啊
【45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