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袁世凯的两个儿子,袁克恒和袁克坚,被拍下了一张照片。当时他们正在美国

蕊蕊聊过去 2025-09-15 18:41:30

1926年,袁世凯的两个儿子,袁克恒和袁克坚,被拍下了一张照片。当时他们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两兄弟穿着时尚,手持香烟,轻松自在地享受着时光。 1926年,一张哈佛老照片定格了袁世凯两个儿子抽烟闲聊的模样,时尚打扮下,他们的家族背景像谜团一样,留学时光会带给他们怎样的中国路? 袁世凯1916年去世后,国家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他的家族得低调过日子,避免卷入是非。那些年,袁家后代散在各地,有的守着老家产,有的想学点新东西改变命运。袁克恒作为哥哥,生于1898年,早年在天津念过新学书院,对经济和实业有点想法。袁克坚是弟弟,1904年生,从小聪明,但家境让他得面对现实。1920年代,中国青年出国留学风气渐起,袁家觉得送他们去美国,能学先进知识,也躲开国内乱局。兄弟俩1920年左右启程,袁克恒主学政治经济学,袁克坚选医学专业,那时哈佛中国学生少,他们就安安静静念书,不爱张扬家世。 照片那年是1926年,兄弟俩在哈佛校园里,穿西装,打领带,手里拿着烟,样子挺自在。哈佛校园环境好,但他们知道这是暂时的,国内形势越来越紧张。袁克恒平时爱钻研中国工业化问题,上课总爱问教授,课后还看书到晚。袁克坚在医学院学解剖和肺病治疗,图书馆里常见他埋头看资料。那时候抽烟是学生圈常见的事,他们带了个银烟盒,课间抽一口放松。同学后来回忆,有人听说他们姓袁,才知道背景,但兄弟俩没在意,继续专注学习。留学几年,他们接触到西方工业和医疗知识,想着回国用得上。 五年后,也就是1931年,他们学成回国,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路径不一样,袁克恒先投身教育,在天津和上海开新式学校,不教旧书,专上数理化课,还找留学老师来教。那时候中国缺技术人才,他的学校培养出不少工程师。办校几年,他转做实业,在青岛建机械厂,生产纺织机零件,当时机器全靠进口,他厂子虽小,但造出实用东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天津传来沦陷消息,他把厂里钢材捐出去,支持前方。战乱中,他组织工人去南京外围帮伤员,分粮食,坚持半个月。袁克恒一生跟救国沾边,学校出的学生后来当骨干,厂子学徒也散到各地工厂带技术。天津老人记得,他50多岁还骑自行车劝小孩上学。 袁克坚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医生,专治肺病,那时中国肺结核病人多,他引进德国X光机,帮不少人检查。穷人看病,他常自己付药钱。日本占北京后,他辞职去西山开药铺,用草药治病,不收钱。兄弟俩互相帮衬,袁克恒学校缺钱,袁克坚卖老宅子支援;药铺出事,哥哥找关系解决。1948年天津乱,他检查学校门窗,确保安全。袁克恒去世时,学生送“育人救国”匾,学校转公立,现在还办着。厂老工人说他临终惦记机床,希望留给新社会用。袁克坚活到1970年代,下放农村,村民先避开,后来见他给老人治咳嗽,给小孩分药,就熟了。改革开放后,政府想平反,他说不用,继续在县医院坐诊到80岁。 哈佛档案里有他们名字,泛黄纸页记着这段留学。兄弟俩没靠父亲名头躺平,而是用学来的知识干实事。袁克恒的教育和实业,推动中国工业起步,符合科学兴国思路。袁克坚的医疗工作,帮基层民众解决健康问题。

0 阅读:3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