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我军干部被捕叛变供出了陈毅,敌人设计诱骗陈毅下山。陈毅下山时,因口渴向少妇讨水喝,谁知少妇一句话,竟救了他一命! 1937年春天,梅岭山区一场看似普通的会议,却因为一个叛徒的出卖引发了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当敌人精心布下天罗地网等待陈毅自投罗网时,一个农村妇女的一句方言土话,竟意外改写了历史的轨迹。 1937年4月中旬,陈毅在梅岭斋坑召开”兵运”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地下工作者陈宏在返回大余县城途中被捕,供出了大余县城广启安糖铺是红军游击队开设的地下交通站,还供出了他与陈毅等领导人的秘密联络关系。 这个陈宏原本是个可靠的同志,在游击队里干了好几年地下工作。谁知道这次被抓后,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他的意志彻底垮了。不仅把糖铺的秘密说了出来,连陈毅他们的联络方式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 国军第四十六师政训处得知这个消息后如获至宝,立即让陈宏写了一封密信,交给糖铺负责人黄亚光,由黄亚光派人送给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声称”中共中央派人来了,带来了重要指示,要主要负责同志到大余城南饭店会面”。 对于已经两年多没有与中央取得联系的游击队来说,这个消息实在太诱人了。陈毅和黄占龙商量后,决定亲自前往大余县城接头。但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游击队员,陈毅还是保持了应有的警惕性。 他们没有直接去城南饭店,而是先到陈宏家里探探情况。到了陈宏家,只有他老婆在家干活。陈毅他们问陈宏在哪里,这个妇女头也不抬地用当地方言回答:“到团部去了。” 就是这句话救了陈毅的命。因为口音的关系,陈毅他们听成了”到糖铺去了”。于是他们改变了原计划,没有直接去城南饭店,而是先到糖铺找陈宏。 当他们快到糖铺的时候,陈毅远远地就看见门口站着几个可疑的人,一看就是当兵的。凭着多年的游击经验,他立刻意识到不对劲。这时候,糖铺里的老曾冒着生命危险跑出来,急忙告诉他们:“陈宏、黄亚光都叛变了,你们快走!” 陈毅一听,立马带着同伴从小路撤出了大余城。如果不是陈宏老婆那句话的口音问题,如果他们按原计划直接去了城南饭店,那里早就埋伏着大批敌军,等着他们自投罗网呢。 与此同时,埋伏在城南饭店的敌军左等右等不见陈毅的影子,知道计划败露了,马上调动大批人马包围了斋坑。幸好我军哨兵发现得早,游击队员们及时撤到了小山包里躲起来。敌人搜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只好撤退。 在敌人撤退的时候,陈毅又遇到了一次险情。他正好碰上了第一队返回的敌兵,情况十分危急。关键时刻,陈毅凭着机智,迅速躲进了路边的草丛里,一直等到所有敌人都走远了才钻出来。 这次脱险后,陈毅立即与游击队汇合,连夜转移到了更安全的地方。这件事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严防再次出现叛徒。 几个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代军长,领导开辟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历任新四军军长、华东军区司令员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参与组织领导了淮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上海等地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后来还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等重要职务。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回想起1937年的那次惊险脱逃,如果没有陈宏妻子那句带着浓重口音的话,如果陈毅真的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中国革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有时候,历史的转折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革命年代里,任何一个小小的偶然都可能改变大局,而人民群众的朴素支持,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句方言,一个误会,竟然拯救了一位未来的元帅。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你觉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有哪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历史转折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1937年,我军干部被捕叛变供出了陈毅,敌人设计诱骗陈毅下山。陈毅下山时,因口渴
熹然说历史
2025-09-17 21:39: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