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日本空军大队300多人被八路军俘虏,一个少佐大胆指着伍修权腰间:“可否将这把勃朗宁手枪送我”。伍修权豪爽卸下枪递过去,从此,我国就多了一个新兵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5年秋日的东北,天空湛蓝如洗,层林尽染。 一支300多人的日本航空兵队伍在林中艰难行进,他们的制服沾满尘土,脸上写满疲惫。 为首的是关东军第2航空团第四练精飞行队大队长林弥一郎,这位曾经的航空精英此刻正带领部下向南逃亡。 在林子的另一端,八路军第16军分区21旅的战士们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当双方相遇时,出人意料的是,八路军并没有立即发起攻击。 政委刘光涛下令围而不打,派出以聂遵善为首的谈判小组。 聂指导员带着翻译,穿越密林,来到日军营地。 谈判在一棵巨大的白桦树下进行。 聂遵善开门见山: "日本已经投降,你们继续抵抗毫无意义。" 林弥一郎沉默片刻,抚摸着腰间的军刀,终于开口: "我们担心投降后的待遇。" 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忧虑。 "八路军优待俘虏,"聂遵善语气坚定,"放下武器,你们就是朋友。" 这时,林间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双方身上,紧张的气氛渐渐缓和。 次日清晨,林弥一郎带领部队下山投降。 他们整齐地列队,将武器和飞行装备一一放置在地上。 八路军战士上前接收,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发生任何冲突。 几个月后,在沈阳的一间会议室里,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会见了林弥一郎。 会议室简朴而整洁,墙上挂着军事地图。 伍修权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 "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建立航空学校。" 林弥一郎略显惊讶,他沉吟良久。 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伍修权腰间佩戴的勃朗宁手枪上。 这把枪做工精致,显然跟随主人多年。 令人意外的是,林弥一郎突然指着枪说: "可否将它送给我?"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伍修权稍作迟疑,随即解下手枪,郑重地递了过去: "这把枪跟随我多年,今天送给您,代表我们的诚意和信任。" 这个举动深深打动了林弥一郎,他双手接过手枪,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 此后,林弥一郎和他的团队开始全力协助八路军收集航空器材。 他们走遍东北各地的机场和仓库,寻找可用的飞机零件和设备。 在奉集堡机场,日本技术人员指导八路军战士如何维护和修理飞机,现场常常看到中日人员一起工作的场景。 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 开学典礼上,林弥一郎作为主任教官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各部队选拔出来的学员。 这些学员大多是从未接触过飞机的年轻战士,眼中充满着对航空知识的好奇与渴望。 教学条件十分艰苦。 飞机老旧,燃油短缺,教材都要自己编写。林弥一郎和他的日本同事常常熬夜备课,将日文教材翻译成中文。 在训练场上,他们手把手地教学员操作飞机,从最基础的飞行原理开始讲解。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日本教官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 有一次,一架训练机在降落时发生故障。 林弥一郎亲自带领学员连夜检修,直到黎明时分才排除故障。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中国学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航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飞行员。 这些学员后来成为新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 1953年,当林弥一郎即将返回日本时,许多他教过的学员前来送行。 临别时,一位学员将一把精心保养的勃朗宁手枪交还给他: "这是伍参谋长当年送给您的,现在物归原主。" 林弥一郎接过手枪,眼眶湿润。 这把枪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也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之间难得的友谊与合作。 虽然历史变迁,但这段共同建设空军的经历,永远留在了两国人民的记忆中。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空军梦开始的地方:东北老航校筹建始末)
1945年秋,日本空军大队300多人被八路军俘虏,一个少佐大胆指着伍修权腰间:“
尔说娱乐
2025-09-18 11:39: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