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损失10多亿!贺兰山煤层燃烧300年,直到今天还在燃烧,煤炭的损失不计其数,但却没有人去灭火,眼睁睁的看着它自燃,最后知情人说出了真相!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贺兰山的煤层自燃已经持续燃烧了三百多年,这场旷日持久的地火造成了令人痛心的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站在贺兰山乳基沟矿区的高处眺望,整片山体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地表不时冒出缕缕白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 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因此损失的优质太西煤超过115万吨,经济损失高达十多亿元。 这些太西煤质地坚硬如铁,色泽乌黑发亮,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蓝色,是难得的优质燃料。 目前矿区存在25处明显火区,总面积超过3.3平方公里,相当于40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这些火区不仅在地表燃烧,更以每年14到16米的速度向地下深处蔓延,最深处已达180米,相当于60层楼的高度。 火势持续吞噬着珍贵的煤炭资源,在地下形成错综复杂的燃烧网络,就像一条条火龙在地下蜿蜒游走。 这场持续三个世纪的地火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 当时附近居民在进行小规模煤炭开采时,将开采出的煤炭露天堆放。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下,煤堆内部逐渐升温,最终引发自燃。 由于缺乏科学认知和有效的灭火手段,当地居民只能眼睁睁看着火势向地下煤层深处蔓延,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今日难以收拾的局面。 为什么不能用水灭火? 这个问题需要从科学角度来解释。 地下火区的温度高达400-700摄氏度,水接触高温煤体会瞬间汽化产生大量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反而会携带氧气进入煤层深处,好比给火场"煽风点火",加剧燃烧现象。 更危险的是,在高温环境下,水和煤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易燃易爆的水煤气,极易引发爆炸事故。 此外,冷水浇灌会导致热煤层急剧收缩开裂,形成新的通风通道,反而助长火势蔓延。 目前采用的灭火方法主要基于隔绝氧气的原理。 消防队员首先会开挖隔离带,通过在火区周围挖掘深达数米的沟壑,将燃烧区与未燃区有效分割; 其次采用钻孔注浆技术,使用特制泥浆注入火区,这些泥浆像"创可贴"一样填充裂隙隔绝空气。 近年来还创新性地结合了地表降温与深层覆盖的综合治理方式,并建立了大数据监测平台,在火区周围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控温度、瓦斯浓度等关键指标。 尽管已经投入近百亿元进行治理,但彻底灭火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火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山体塌陷、植被枯死、野生动物锐减等现象。 曾经随处可见的岩羊和蓝马鸡如今难觅踪迹,松树林也变得稀疏凋零。 近年来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等措施,但地下火仍在缓慢蔓延,时不时就会从岩缝中冒出白烟,提醒着人们地火仍在燃烧。 这场持续三百年的地火治理历程表明,面对复杂的地质灾害需要尊重科学规律,采用综合治理手段。 贺兰山灭火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也为全球类似煤火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持续投入,相信终有一天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难题,让贺兰山重现往日生机。 主要信源:(东方财富网——年烧损优质煤百万吨 贺兰山煤层自燃“百年顽疾”待解)
这回真出名了,不仅上海人知道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上海一男子乘飞机去新家坡,
【169评论】【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