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抢钱!江苏南通,孙某和钱某夫妇二人为了筹钱将房子典当了100万,4年间共支

一叶知大事 2025-09-19 11:41:32

这就是抢钱!江苏南通,孙某和钱某夫妇二人为了筹钱将房子典当了100万,4年间共支付了159.03万利息,因没有按期赎回形成了绝当。典当行要求二人支付本金100万及没有支付的利息,夫妻二人拿不出来,典当行直接将二人起诉了。一审判孙某和钱某夫妇归还98.2万当金、利息及综合费用,夫妻二人不服提起上诉,二审却有不同意见。   据纵览新闻9月17日报道,2013年,孙某和钱某夫妇的五金加工厂迎来了一场危机,上游材料商催款,下游货款没结,车间里的机器眼看就要停转。   夫妻俩跑了几家银行,要么审批慢,要么额度不够,急得满嘴起泡时,有人提了句“典当行放款快,有房产抵押就行”。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们找到一家典当行。   工作人员拿出《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上面显示借款100万元,只要房子抵押手续办齐,三天就能到账。”   对方声称需要先扣2.5万综合服务费,属于行业规矩,这样放款快。   当时满脑子都是“救急”,夫妻俩没细想“规矩”合不合理,签了字,最终银行卡里只收到97.5万。   合同里还有些数字,夫妻俩当时没太算明白。   直到后来才知道,这3%的月费率,折成年化利率就是36%;   更吓人的是,要是没按时赎回房子,每天还要按千分之五付违约金,算下来一年要多还180%的钱。   可那时候,他们光顾着凑钱周转,压根没心思琢磨这些数字背后的“坑”。   接下来的四年,夫妻俩几乎是“拆东墙补西”地还款。   五金厂效益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他们当月凑够3万多还进去;   差的时候,就得卖家里的闲置物件,或者找亲戚周转。   账本上一笔笔记着,2014年3月还了2.8万,2015年11月凑了4万,2017年夏天甚至卖了一批库存零件,才凑够当月的钱。   到2017年底,四年下来,账本上的总数加起来刚好159万。   本以为还了这么多,就算没还清,也剩不了多少,没成想典当行的电话突然打过来:“你们还的159万都是利息,100万本金一分没动,还得再还100万才能解抵押。”   夫妻俩以为听错了,拿着账本去典当行对账,对方指着合同说:“上面写得清楚,本金100万,利息和服务费另算,你们这四年还的只够抵息。”   谈不拢,典当行直接把他们告到了法院。   一审开庭时,夫妻俩抱着一沓还款凭证,把四年怎么凑钱、怎么还款的过程说了一遍,可法院看着合同上的“100万本金”“3%月费率”,最终判他们还得再还98.2万当金和后续费用。   不服气,夫妻俩找了律师上诉。   二审开庭时,法官没先看合同,反而问典当行:“为什么预扣2.5万?有法律依据吗?”   典当行说“是行业服务费”。   法官却指出《民法典》明确禁止预扣利息,这2.5万就算扣了,本金也得按实际到账的97.5万算。”   接着又问费率的事,法官表示典当行是金融机构,不是民间借贷,所有息费加起来不能超过年化24%,36%的费率超了,得按24%算。   最后算账时,连律师都松了口气:以97.5万为本金,按年化24%算,到2017年11月,合法的息费总共才57.6万。   夫妻俩还的159万,扣掉这57.6万,剩下的101.4万,不仅够抵97.5万的本金,还多了3.9万。   二审法院当庭宣判:撤销一审判决,驳回典当行的全部请求,明确典当行年息费利率不得超过24%,涉案债务已全部清偿。   对普通人来说,借钱时真得多留个心眼:不管多急,都得问清楚“实际能拿到多少钱”,合同上的费率要折成年化算明白,每个月还多少、还多久,都得记在本子上。   还款凭证更要留好,真遇到纠纷,这些都是能说话的证据。   就像孙某夫妇,要是当初签合同前多算一笔账,或许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纵览新闻2025年09月17日关于《夫妻向典当行借100万,还159万后仍被追讨百万。法院:典当行年息费利率不得超过24%,已全部清偿》的报道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