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确实有高人,也确实有战略远见,因为,当时哈萨克斯坦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蒙古国几乎也是,如苏当局从中调节,哈、蒙成为邻国根本就不是个事儿,由不得中国……。 这事儿还得从苏联那会儿说起。当年,哈萨克斯坦是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亲儿子算不上,但也是一个大院里过日子的。而蒙古国呢,虽然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谁都知道,它就是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从经济到军事,甚至领导人选谁,都得看莫斯科的眼色。 既然关系这么铁,按理说,苏联作为“老大哥”,出面撮合一下,让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那本来就快挨着的边界彻底连上,简直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可苏联偏不,它不仅没撮合,反而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精准地在两国之间楔入了一小块属于俄罗斯的领土——也就是现在的阿尔泰共和国。 这操作,简直是“神来之笔”。 为啥要这么干?这就要说到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一贯思路了:分而治之。 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历史上都是纵横草原的游牧民族,文化、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历史上也打打杀杀,但民族认同感这个东西是很玄妙的。苏联的高层怕什么?就怕这些“斯坦”们和蒙古人哪天要是手拉手、心连心了,那在中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不受控制的联盟。 这对于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苏联来说,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所以,必须从地理上把他们彻底隔开。这道几十公里宽的“俄罗斯走廊”,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物理上阻断了两大民族直接联系的可能。 这还没完。苏联还往哈萨克斯坦大量移民俄罗斯族。到苏联解体前,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人口比例非常高,一度快要超过哈萨克族。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在哈萨克斯坦内部掺沙子,稀释主体民族的比例,确保这个加盟共和国永远不会铁板一块。你看看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北部,俄语依然是强势语言,很多人甚至觉得那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就是当年政策留下的深深烙印。 1991年,苏联“咣当”一下解体了。当年埋下的这颗“地缘棋子”,瞬间显示出了它的威力。 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都独立了,成了主权国家。它们都想发展经济,都想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多朋友。蒙古国搞了个“第三邻国”政策,意思就是除了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搬不走的邻居,得多交点其他朋友,比如美国、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也搞“多元外交”,跟西方、土耳其、中国都走得很近。 可问题来了。地理上的限制是死死的。蒙古国想要拥抱世界,要么经过中国,要么经过俄罗斯,没有第三条路。它和同为内陆国的哈萨克斯坦明明近在咫尺,却无法直接贸易。一批货从蒙古国发到哈萨克斯坦,得先绕道俄罗斯,清关、转运,成本和时间大大增加。 这就让俄罗斯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你看,虽然苏联没了,但俄罗斯继承了这块“战略飞地”。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想深化合作?可以,但得经过我俄罗斯的地盘,得看我的脸色。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尤其是最近这几年,世界格局变化快。哈萨克斯坦的现任总统托卡耶夫,是个很有手腕的政治家。他在保持和俄罗斯传统关系的同时,也在努力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性和主权。比如在一些国际场合,他敢于和俄罗斯唱点“反调”,强调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利益。这种“不听话”的倾向,让俄罗斯心里很不舒服。 这时候,那道地理上的隔离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它确保了哈萨克斯坦无法轻易地和蒙古国抱团,形成一个可以绕开俄罗斯的“中亚走廊”。 说到底,前苏联那些战略家们,看的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的事。他们当年在地图上随手画下的一条线,就像给后来的地缘政治格局上了一道“紧箍咒”。这道咒,让蒙古国“第三邻国”的梦想实现起来异常艰难,也让哈萨克斯坦在处理与俄罗斯关系时,始终少了一张可以打的牌。 不得不佩服,这种深远的战略布局,确实是“高人”所为。他们用最小的成本,在地图上做了一个微小的改动,却在未来几十年里,成功地影响了几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当然,我们今天回过头看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单纯地赞叹谁的“高明”。而是要看清一个事实:地缘政治的博弈,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早已落子。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奋斗,也和历史的进程,尤其是那些大国在地图上留下的“遗产”息息相关。 对于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来说,这道看得见却过不去的边界,可能将永远是它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遗憾。而对于我们来说,看懂了这盘棋,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中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复杂格局。
普京的“归还领土大行动”:开启双向合作新篇章!提起中俄边界的老故事,没人能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