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陈洁如当年离婚时,曾支付18万大洋作为陈洁如母女的生活费。这笔钱被陈洁如的母亲在浙江老家购置地产收租。然而,国民党撤退台湾后,家产尽失,生活陷入困境。 1919年,陈洁如还是个在上海爱国女子学校读书的学生,只有13岁。因为闺蜜嫁给了上海滩大亨张静江,她常去张家玩。就在那,她遇到了32岁的蒋介石。 那时候的蒋介石,在上海滩混得不算顶尖,但野心勃勃。见到青春年少的陈洁如,立马就走不动道了。当时他家里有原配毛福梅,身边还跟着个妾室姚冶诚,但这不妨碍他对一个未成年少女展开猛烈攻势。 陈家父母当然不同意,女儿还小,对方又是个有家室的花心男人,怎么看都不靠谱。但架不住蒋介石的穷追不舍,加上后来陈洁如父亲突然病逝,家里没了主心骨。蒋介石抓住机会,请张静江夫妇出面撮合,这事儿,最后居然就成了。 1921年,15岁的陈洁如嫁给了34岁的蒋介石。婚礼办得相当隆重,证婚人是张静江。蒋介石还亲自为她改名,从“陈凤”改成“陈洁如”,取“纯洁如玉”的意思。 那之后的七年,可以说是陈洁如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从广州的粤军总部,到黄埔军校,再到北伐军总司令部,蒋介石走在哪,她就跟在哪。她有文化,懂英文,举止得体,是蒋介石社交场上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弥补了蒋介石其他几位伴侣的不足。那几年,她就是名正言顺的“蒋夫人”。 如果故事就这么发展下去,也算是一段佳话。但问题是,蒋介石不只是个丈夫,他首先是个政治家,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 当他把目光投向拥有巨大政治和金融背景的宋家时,一切都变了。为了和宋美龄结婚,为了获得宋家背后江浙财阀乃至美国的支持,陈洁如,必须被牺牲掉。 蒋介石没有直接说离婚,而是编了个谎言,说为了他的政治前途,需要陈洁如暂时去美国留学,“回避五年”,五年后回来,一切照旧。 单纯的陈洁如信了。1927年8月,她登上了去美国的轮船。船到日本神户,当地报纸还登着“蒋夫人赴美”的新闻。可谁知道,船一驶入太平洋,她就从船上的广播里,听到了蒋介石在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离婚启事”。 那篇启事写得极其冷酷:“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函质疑者,兹特简单答复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 “本无婚约”,短短四个字,把七年的夫妻情分,抹得一干二净。陈洁如当时万念俱灰,几次想跳海自尽,都被同伴死死拦下。 七年的陪伴,最后换来的是一句“本无婚约”和18万大洋。你说,这委屈找谁说去? 大陆解放后,陈洁如的田产尽失,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为了顾及蒋介石的“声誉”,她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出去工作抛头露面,只能靠变卖旧物和朋友接济度日,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而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似乎已经把她忘在了脑后。 直到1962年,陈洁如辗转到了香港,生活实在难以为继。蒋介石才派戴季陶的儿子戴安国来看她,说每年可以给1万美元的生活费。但这种“施舍”般且不稳定的资助,陈洁如心里没底。她提出,要么一次性给25万美元,要么在香港买两处房产,再加一笔钱。 这个要求,被台湾方面拒绝了。 走投无路之下,有人给她出了个主意:把她和蒋介石的往事写出来,在美国出版。这一下,精准地打在了蒋介石的“七寸”上。 消息传到台湾,蒋家父子坐不住了。先是陈立夫写信来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她“以大局为重”。眼看劝说无效,蒋家只好派人来谈判。 最终,双方在1964年达成协议:蒋家出价20万美元现金,外加九龙的一套高级公寓,彻底买断陈洁如的回忆录手稿。 陈洁如用自己最私密的过往,为自己的下半生,换来了一份迟到的保障。这笔交易,充满了无奈和心酸。她交出了手稿,也交出了自己最后的武器。 可笑的是,当年帮陈洁如整理口述史的那个执笔人李时敏,偷偷留了一份副本。在所有当事人都已去世的1992年,这份手稿的英文版突然在美国问世,后来被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陈洁如回忆录》。 这本书,因为夹杂了太多执笔人的渲染和不实的细节,被陈洁如的后人称为“赝品”,说他外婆“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历史,就以这样一种啼笑皆非的方式,留下了它的印记。 1971年,65岁的陈洁如在香港孤独离世。临终前,她给蒋介石写了最后一封信,信里那句“三十多年来,我的委屈惟君知之”,道尽了一生的辛酸。她忍受着巨大的牺牲,维护了对方的“国君荣誉”,可她自己的一生呢? 从15岁嫁作人妇,到22岁被无情抛弃,再到晚年用回忆换取生计,陈洁如的一生,就像是那个动荡年代里一叶无助的扁舟,被时代的巨浪和男人的野心,随意地推向不可知的深渊。 那18万大洋,是她青春的售价,也是她悲剧的开端。
整编七十四师覆灭后,邱维达来到孟良崮,只见尸横遍野,他并未找见师长张灵甫的尸体,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