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3次力挺西贝图啥?网友扒出猛料,他2年前或已布局预制菜   这事儿要不是罗

地缘历史 2025-09-20 09:44:33

于东来3次力挺西贝图啥?网友扒出猛料,他2年前或已布局预制菜   这事儿要不是罗永浩9月10号突然发了一条微博,估计很多人还真没想过西贝会跟“预制菜”挂上钩。   罗永浩那条微博说得很直接,说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用的词是“恶心”,   热搜一个接一个,评论区直接变成大型“反预制菜”现场。   第二天,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拿着菜单对媒体解释,说罗永浩点的那13道菜,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说要起诉罗永浩。   态度很强硬,手里拿着“国家标准”做底气。   但问题就是,消费者不认你这套。   他说不是预制菜,网友说你那冷冻西兰花保质期两年,是新鲜的吗?   他说是中央厨房的加工,网友说那就是“工厂菜”。   就这时候,于东来第一次发声了。   他说西贝、海底捞这些企业“值得感谢”,因为他们能提供“可口放心的饭菜”。   平时讲情怀、讲消费者至上的于东来,突然站到了被质疑的企业这边,很多人当时是懵的。   有人说他是中立理性,也有人说他这是“带节奏”。   但那时候,于东来的公信力还在,大部分人愿意相信他是真诚的。   第三天,媒体记者去西贝门店后厨实地探访,发现不少问题:兑水的汤包、冷冻蔬菜、佩戴手表炒菜、无证上岗……   这些问题一曝光,直接打了西贝的脸。   与此同时,于东来第二次发声,说“企业确实有难处”,西贝“并非恶意隐瞒”。   这时候,舆论的风向开始变了。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也下场了,前者说“怕你不告诉我”,后者说“定义模糊、理解误差”,等于给了消费者一个“你没错”的态度确认。   于东来这时候已经明显站在了风口浪尖。   9月15日,西贝发了致歉信,承诺整改,还说10月1日前完成九项调整。   可这时候,于东来第三次发声了,说“希望大家继续监督西贝,但也要理解企业困难”,语气已经软了不少。   但网友已经不买账了。更关键的是,有人开始扒背景了。   一张许昌市政府在2023年发布的文件被扒了出来,那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要把许昌打造成“中部预制菜产业高地”。   胖东来就是许昌的地标性商业品牌。   再往下挖,发现许昌市2025年8月刚签了预制菜产业集群的战略合作协议,胖东来也参与其中,包括冷链仓储、食品配送……   这一连串信息,把于东来的三次发声重新打上了标签:这不是“讲情怀”,而是“护盘”。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他跟西贝或者预制菜企业有什么经济利益往来,但在地方产业政策的语境下,于东来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讲“良心”的企业家了。   他的三次发声,换了读法。第一句“感谢西贝”变成了“感谢你站在产业链的前端”。   第二句“并非恶意隐瞒”变成了“别把产业政策砸了”。   第三句“希望大家理解企业”变成了“别把我拉下水”。   而网友呢?这时候已经不是对西贝失望了,是对于东来的失望。   在他们眼里,于东来曾是“站在消费者这边的最后一个商人”,他曾公开说过“赚钱是顺带的,服务才是核心”,他曾为员工的尊严跟供应商掰扯,为消费者的权益跟厂家死磕。   他是被媒体称为“商业清流”的人。但这一次,他删了所有支持西贝的微博,关闭了评论,把账号设成了私密。   这一套操作,在网友眼里,不是“谨慎”,是“心虚”。   为什么这事这么炸?因为预制菜这事本来就是一场信任危机。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但他们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   他们要的是选择权,要的是知情权。他们不想花现炒的价格,吃个冷冻加热的菜。   国家标准说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但消费者说,不新鲜就是预制菜。   标准跟认知之间,是根本性的断裂。   而企业呢?他们想要的是效率,是利润,是标准化。   预制菜能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人力依赖,这是企业的刚需。   地方政府也一样,他们要的是产业升级、税收增长和招商数据。   在许昌这样的城市,预制菜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是发展战略。   胖东来作为龙头企业,参与其中是“顺理成章”。   但问题是,顺理归顺理,情怀不能变味。于东来曾经靠“反套路”走红,现在却给人一种“站位变了”的感觉,这种反差才是网友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这场风波,已经不只是西贝和罗永浩的争论了。   它暴露的是整个预制菜产业的灰色地带。   没有明确标签,没有强制披露,也没有统一标准。   消费者只能靠社交媒体“扒”,靠舆论监督。   但企业有的是公关资源,有的是话语权,谁输谁赢,其实很难说。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