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许光,也就是许世友之子,和妻子一起来北京看望女儿,却对她说:“我们不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9-20 15:08:49

1995年,许光,也就是许世友之子,和妻子一起来北京看望女儿,却对她说:“我们不去住招待所,就住你家里,顺便给你看孩子。”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时候他们的女儿许道江正处在人生最忙碌的阶段,作为部队医院的一名军医,她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进修,经常加班深夜才能回家。 她家里还有个年纪小的孩子,正处于特别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工作和带孩子的双重压力让她喘不过气,她实在撑不住了,给父母打去电话,没多说什么,就说了句自己快扛不住了。 许光放下电话就和老伴杨定春做了决定,马上动身去北京。他们知道女儿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手,而不是形式上的探望。 到了北京,许道江本来给父母安排了招待所,想让年迈的他们住得舒服些。但许光坚决不同意,他不想让女儿多花钱,更不想因为住招待所而让女儿有可能动用特权或者多走审批流程。 他说他们来就是为了给女儿分担,要住在家里帮她带孩子。许光说到做到,到了女儿家,他放下行李就忙活起来。 别看许光曾经是海军舰艇学校的优秀学员,后来还当过舰长,在部队里管着不少人,但面对家里的煤气灶,他一开始也有点犯难。 他居然戴着老花镜,拿着说明书蹲在那里研究怎么点火。后来女儿才知道,他来北京前就在家里偷偷练习过用煤气灶,就怕来了之后不会用,给女儿添乱。他学着给孩子蒸鸡蛋羹、熬米汤,细心得很。 许光把在部队里的那种认真劲儿的用在了带孩子上,每天清晨早早就起床,先去菜市场买菜。邻居们很快都熟悉了这个提着布袋买菜的老爷子,有时候还会看到他和商贩因为秤准不准较真。 下午他推着婴儿车带孩子散步,嘴里哼着跑调的军歌,孩子听着居然能安静睡着。他甚至会亲手给孩子洗尿布,邻居大妈开玩笑说孩子跟他特别亲,为此他特别自豪。 许光的妻子杨定春也默默帮着收拾家务,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在两位老人的共同努力下,原来杂乱无章的家变得井然有序。 许道江下班回来就能吃上热饭,家里整洁了,孩子也有人照顾得妥妥帖帖。她这才慢慢从疲惫中缓过来,能够专心投入工作。 许光这么心疼女儿,愿意放下身段做这些琐碎家务,其实和他的成长经历与一生坚持的理念分不开。 他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小时候因为父亲参加革命,他和奶奶、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948年,他才第一次见到父亲。 许世友将军虽然身居高位,但生活很朴素,穿草鞋,打绑腿。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从不娇惯。 许光本来在海军发展得很好,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当过北海舰队的舰长,立过功受过奖。 但为了替父亲照顾年迈的奶奶,他毅然离开了热爱的大海和海军事业,回到河南新县老家。奶奶去世后,他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又决定留下来建设家乡,一待就是几十年。 在新县工作期间,许光从来不以“将门之后”自居。他当过县武装部军事科科长、副部长,后来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始终保持着朴素作风。 他主动把单位分房让给更困难的同事;他穿着旧衣服,甚至八十多岁了还去修鞋摊给旧布鞋钉底;家里电话几乎只接不打,就怕浪费公家的电话费;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资助了130多名红军后代和困难群众。 他对自己的子女也同样严格要求,儿子想当兵,年龄差一岁,他坚决不帮忙走后门;女儿高考想迁户口享受优惠,他坚决不同意;他教育孩子“不要占便宜,占便宜容易犯错误”。 但他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的,女儿许道江参军前,他特意给她准备了个皮箱,里面装着她上学时得的13张奖状,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苏联手表送给了她。 后来许光患上了癌症,即使在生病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提出了“三不”: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不想浪费医疗资源,觉得应该留给更需要的人。 2013年1月6日,许光因病去世。去世后,家人发现他居然把毕生积蓄20万元全部捐给了家乡的福利事业。 回过头看1995年许光夫妇在北京帮女儿带孩子的那些日子,就能明白,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其实是在用他最熟悉的方式表达着对女儿深沉的爱。 他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行动:早起买菜、学着用煤气灶、给孩子洗尿布、把家里收拾得整洁有序…… 这些平常小事,背后是他一生坚持的朴素、自律、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也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最实在的支持。 许光一生都在努力“摘掉干部子弟的帽子”,他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责任。 他对家人的爱,不是给予特权或者财富,而是传递一种精神:不管出身如何,都要脚踏实地,尽好自己的本分,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 这种精神,比任何显赫的身份或者物质财富都更加珍贵,也更有力量。 信息来源: 人民网《将门布衣 赤子丹心—追记开国上将许世友长子许光》 共产党员网《将门布衣—追记许世友将军长子许光》

1 阅读:171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