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蒋介石派人视察长沙会战的阵地,看见满山满谷都是日军尸体后,一个高参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0 17:28:59

1942年初,蒋介石派人视察长沙会战的阵地,看见满山满谷都是日军尸体后,一个高参说:“这么多鬼子被打死,我这是第一次见。” 1942年初,对整个同盟国来说,那日子叫一个黑。珍珠港刚被捶懵,美军在菲律宾节节败退,英国人守不住新加坡,“日不落”的太阳旗在东南亚被扯得稀碎。全世界都在看中国的笑话,觉得你独立撑了四年多,现在大哥们都下场了,你总该不行了吧? 就在这种氛围里,蒋介石派往长沙前线核实战报的视察团,看到了标题里那一幕。带队的高参,那都是见过大世面的,淞沪血战、武汉会战,什么惨烈的场面没见过?可到了长沙城外的捞刀河、岳麓山阵地前,还是被惊得说出了那句“我这是第一次见”。 为啥?因为躺在地上的,不是之前那些打法猥琐、一击就跑的游击队战果,而是成建制的日军精锐。他们的钢盔、皮靴、三八大盖,还有膏药旗,铺满了整个山谷。那感觉就像,一个一直被邻居家壮汉欺负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壮汉鼻青脸肿地躺在他家门口,起不来了。 这场仗,就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也是整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方面取得的第一场拿得出手的重大胜利。当时,全世界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刊登:“长沙大捷!” 这两个字,在当时那漆黑一片的战局里,简直就是一道光。 要聊长沙大捷,就绕不开一个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这家伙是个狠人,人送外号“老虎仔”。打起仗来,愣、倔、疯,不计后果。前两次长沙会战,他跟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阿南惟几斗智斗勇,互有胜负,但长沙城始终没丢。到了第三次,阿南惟几这个赌徒,想趁着搞香港的时机,顺手把长沙给“拜”了,作为献给天皇的新年礼物。 他太小看薛岳了。薛岳早就把长沙周边这片地方研究透了。湘江、汨罗江、捞刀河,还有长沙城西的岳麓山,这些地方在地图上看着是风景,在薛岳眼里,全是他给日军准备的“锅碗瓢盆”。 他琢磨出了一套专门对付日军的战法,土得掉渣,也狠得要命,叫“天炉战法”。 说白了,就是把整个长沙战场当成一个巨大的熔炉。日军不是很能打吗?行,我不跟你硬碰硬。我先在最外围用小股部队跟你“贴贴”,你一追,我就跑,把你这块“铁”一点点往炉子中心引。等你进了我的“炉子”,我就从四面八方,用我预设好的阵地,一层层地把你往死里耗,侧击、尾击、伏击,反正就是不让你舒服。等你人困马乏、弹尽粮绝的时候,最后在长沙城下这个“炉心”,集结主力,关门打狗,把你彻底熔成铁水。 这次,阿南惟几的几万精锐,就一头扎进了薛岳这个烧得通红的“天炉”里。 你今天去长沙,肯定要去岳麓山。山上风景好,有爱晚亭,有云麓宫。可在1942年那会儿,这里是长沙防线的核心阵地,也是鬼子的主要攻击目标。 当时守卫长沙城的,是李玉堂的第10军。这支部队是硬骨头,全军上下就一个信念:人在城在,城亡人亡。日军的飞机、重炮对着岳麓山就是一顿狂轰滥炸,整个山头都被削平了好几米,据说今天云麓宫前那棵700多年的古银杏树,都差点被炮火掀翻。 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阵地几度易手。我们的士兵子弹打光了,就抱着集束手榴弹跟鬼子的坦克同归于尽;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用拳头、用牙齿去咬。岳麓山上的“长沙会战碑”和那些刻着密密麻麻名字的烈士名录石栏,不是后来才立的“纪念品”,那就是当时用命换来的账单。 长沙的老百姓把公路挖得跟月球表面一样,桥梁全给你炸了。日军的坦克和运输车,在湖南的烂泥地里,就是一堆废铁。 这种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才是“天炉战法”能成功的真正底气。再强的军事天才,没有人民的支持,也是空中楼阁。 当然,历史不是爽文。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除了薛岳指挥得当、将士用命之外,还有点“运气”或者说“信息差”的成分。 根据战后的一些解密资料,当时国军意外截获了一份日军的作战文件,提前洞悉了阿南惟几的作战意图。这就好比打牌,你提前看到了对方的底牌,这仗打起来,胜算自然就大了几分。 这恰恰说明了战争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兵力、装备对比,情报、后勤、士气、民心,甚至天气,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胜利,给当时几乎绝望的中国军民,打了一针最猛的强心剂。它告诉我们,侵略者貌似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 如今,我们站在2025年的长沙城,看着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游人如织,我们不能忘了,脚下这片繁华的土地,曾被一代人的鲜血浸透。那满山满谷的敌人尸骸,既是侵略者应得的下场,也是我们民族永不屈服的勋章。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