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时候的央视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表面看着风光,其实内部穷得叮当响。设备老掉牙,新闻拍摄还得用老式胶片机,剪辑靠手工拼接磁带,转播车破旧到技术员开玩笑说“再开快一点就可能散架”。 台里账上快没钱了,连设备更新都成问题。财政部给的拨款一年比一年少,杨伟光手里捏着的报表头疼起来,上一年亏损,设备更新存在缺口,账面余额连换个零件都不够。 员工医药费报销拖欠了半年,有些老员工因为工资发不出来只好离职。杨伟光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怕是连《新闻联播》都得停播。 当时《新闻联播》作为全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结束后直接无缝衔接天气预报,从来没人想过中间能插广告。 这次他看准了《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亿万观众盯着屏幕,要是插一段广告,价值得多大啊? 广告部部长早就提过,企业们挥舞着钞票等着上央视,有的甚至托关系想挤进《天气预报》前的5秒标版。 可风险也大得吓人,没经过审批就播广告,万一观众炸锅,上级追责,他的仕途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台里内部争论激烈,编播会上有人直接摔杯子,《新闻联播》加广告,简直胡闹!但杨伟光笑了笑说:“火不烧起来,怎么知道能不能暖和人心?” 他琢磨了很久,最后决定偷偷试水,选了一条温和的白酒广告—孔府家酒,内容就是“孔府家酒,叫人想家”。 他安排技术团队提前测试,确保30秒广告和《新闻联播》片尾无缝衔接,结尾精准卡在天气预报前。整个过程没通知任何人,就连广电部都被蒙在鼓里。 1993年11月28日晚上,《新闻联播》片尾曲刚结束,观众们正准备看天气预报,屏幕突然跳出了广告。导播间里所有人屏住呼吸,有人紧张得打翻了搪瓷缸。30秒不长,但感觉像过了半个世纪。 广告播完,收视率没波动,电话投诉也没响。杨伟光刚松口气,广电部部长的电话就打来了,声音带着火气:“杨伟光,你胆子太大了!谁给你的权力?” 杨伟光没辩解,直接摊牌台里的现状,第二天一早,他抱着一摞报表闯进部长办公室,并且给他分析了广告的好处。 部长沉默了很久,翻到报表最后一页,那里贴着技术部的纸条,现有设备中,半数以上存在安全隐患。 最终,那句“严肃处理”变成了“下不为例”。消息传回央视,编辑们在食堂里偷偷鼓掌,他们终于能换掉那台总卡壳的字幕机了。 更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观众根本没闹腾,反而把广告时段当成了“倒水、上厕所的计时器”。企业们疯狂了,孔府宴酒销量暴涨,十余家公司连夜递交广告申请。 短短半年后,广告时长从30秒延长到1分钟,企业争相竞标。1994年,央视推出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山东孔府宴酒夺得首届“标王”。1995年,广告收入从10亿翻到20亿,到2007年,央视广告总收入突破100亿。 这笔钱彻底改变了央视,报废的设备更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王牌节目陆续诞生,老摄像师拖欠的手术费结清了。 杨伟光趁热打铁建立广告审查委员会,规定酒类广告不超过15秒,药品广告必须有药监批文。他说:“广告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怎么管。既不能让经费卡脖子,也不能丢了媒体的分寸。” 曾经反对最激烈的老同志,后来托人给他捎去一瓶孔府宴酒,瓶身标签背面铅笔写着:“三十秒惊雷,震醒梦中人。” 回看1993年那30秒,它不只是一次冒险,更是中国媒体市场化改革的起点。 杨伟光用智慧和胆识,让一个沉重的巨人轻盈起舞。2014年他去世时,媒体评价他“用30秒广告撬动了中国电视市场化”。 如今《新闻联播》后广告早已成常态,但没人会忘记,那个深秋夜晚,一个台长的手心全是汗,却为整个行业推开了新的大门。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央视原台长杨伟光病逝》 大众网《我在央视当台长:杨伟光口述实录》
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9-21 01:35:35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