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评级的时候,郑位三因建国之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和工作,他的级别让工作人员犯了难,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同时给出意见:享受副总理待遇!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会儿新中国正搞干部评级定工资,工作人员拿到郑位三的材料直接懵了:职务栏空的,军衔栏也是空的,人还在长期养病,这级别该怎么定? 按规定根本没资格参与评定,但于情于理又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问题一路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和周总理看了之后,二话不说直接拍板:定为行政三级,享受副总理待遇! 可能好多人一听就觉得奇怪,一个没职务、没军衔、长期休养的老同志,凭什么拿这么高的待遇? 行政三级在当时可是副国级领导人的规格,全国享受这个级别的并不多,像邓小平、陈云都是这一级,连毛主席本人也只领三级工资。 但只要你了解一下郑位三的革命经历,就会明白这个决定一点都不意外。 郑位三1902年生于湖北黄安,原名郑植槐,16岁考上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因在考试中名列第三,故改名“位三”。 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比好多开国将帅参加革命都早。入党后他回到家乡搞农民运动,办夜校、组织农会,甚至秘密组建农民自卫军。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郑位三却临危受命担任黄安县委书记,还参与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打响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建设鄂豫皖苏区时,郑位三可是立下大功的人。他懂文化、会算账,苏区的土地改革、财政制度很多都是他带着人搞起来的。 红军缺粮时,他二话不说把自家地里的稻谷全捐了,还说服其他地主乡绅捐粮。有人骂他胳膊肘往外拐,他却说红军打仗是为了让更多人有饭吃,值! 主力红军长征后,郑位三选择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那时候苦到什么程度?冬天没棉衣就裹稻草睡觉,没粮食就挖野菜充饥。 他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身上长满了疥疮,这成为他后来身体一直不好的重要原因,更惨的是他的家人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 父亲在山中因长满毒疮病逝,母亲在极度饥饿中误食有毒野菜离世,前妻也在躲避敌人追捕时被冻死在山洞里,但这些打击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信念。 抗日战争时期,郑位三在新四军当政委,和李先念搭档,把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搞得有声有色。有次为了掩护伤员转移,他主动把敌人引向自己,胳膊被子弹打穿,留下个终身的伤疤。 到了解放战争,他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领导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战役。 中原突围时,郑位三已经身患严重胃溃疡,党组织安排他提前转移延安,他以“担心动摇军心”为由坚决拒绝。在三十七天的突围过程中,他拄着木棍穿越秦岭山区,鞋底磨穿就用草绳捆绑固定。 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部队隐蔽行踪,他把两岁的儿子寄托给河南西峡当地农户,此后再也没能重逢。这种牺牲精神,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长期艰苦斗争让郑位三的身体彻底垮了,1948年他突发胃穿孔,昏迷状态下被担架转运大连抢救。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原本想让他当湖北省委书记,他婉言辞任了,说自己的身体已经撑不住繁重工作,应该让给年富力强的同志。 这就是为什么1955年评级时工作人员会犯难,按规矩,郑位三这种情况确实没法评级。但毛主席和周总理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们清楚郑位三为革命吃了多少苦、立了多少功。 虽然他不在岗位上了,但那些年打下的基础、攒下的人心,比任何职务都金贵。给副总理待遇,不是看他当时做了什么,是看他这一辈子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什么。 得到这么高的待遇后,郑位三还是过着特别简朴的生活。每月的津贴他全部汇往湖北红安,用于帮扶烈士遗属和困难群众,家里七口人的开销全靠夫人蒲云在纺织厂工作的工资维持。 公务配给的厨师都看不下去,向组织反映说“首长每餐只吃咸菜豆腐,做荤菜就会生气”。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正是郑位三一生的真实写照。 真正的共产党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组织对老同志的关怀,也彰显了党的优良传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待遇不仅关乎生活保障,更是对革命功勋的认可。 1975年7月,郑位三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他去世后,人们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眼镜镜片磨损严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工作笔记,纸张发黄却字迹工整。 这些不是什么准备展示的“展品”,而是他真实生活的见证。字里行间,记录的是怎样省下粮食、如何照顾伤员、怎样改进后勤运输,全是关于人民的牵挂。 郑位三虽然无官无衔,却享受副总理待遇,这个决定看似特殊,实则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奉献的认可。 他不是因为一时的职位高低而被记住,而是因为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而被铭记。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依然闪耀着光芒。 信息来源: 人民英雄网《新四军第二师政委——郑位三》 抗日战争纪念网《鲜为人知的“位老”郑位三》
1955年评级的时候,郑位三因建国之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和工作,他的级别让工作人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9-21 03:45:38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