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表示,大陆虽有100万亿,但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美媒跟着嘲讽:中国人才就是帮我们培养的,硅谷里有成千上万名北大清华学子在为我们服务! 2020年,华为遭遇台积电断供危机时,张忠谋就曾放言“大陆举全国之力也造不出顶级芯片”。彼时的台积电手握全球90%的7nm以下先进制程订单,ASML的EUV光刻机为其筑起技术高墙,而中芯国际还在14纳米量产线上挣扎。 张忠谋的底气,源于台积电与美国技术体系的深度绑定——从ASML光刻机的光源技术到EDA设计软件,从高纯度硅料到特种气体,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命脉被美日荷韩台牢牢攥在手中。这种“技术输血+代工锁喉”的模式,让张忠谋敢于断言:“中国连光刻机图纸都看不懂。” 但张忠谋的预言正在被现实撕开裂缝。2023年8月,中国对镓、锗等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掐住美国军工芯片的咽喉——全球98%的镓产自中国,雷神公司导弹雷达组件因此断供。 这仅是第一记重拳,更致命的反击藏在技术路线的颠覆中。当台积电还在为3纳米制程的良率焦头烂额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已实现钽酸锂光子芯片的商用化,这种计算速度比电子芯片快1000倍的新物种,完全绕开了EUV光刻机的技术路径。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的28纳米成熟制程产能在2024年突破月产10万片,良率追平台积电,支撑起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万亿级市场。 人才战的格局也在悄然逆转。硅谷确实曾是中国顶尖人才的“收割机”——英特尔、英伟达的芯片研发团队中,华人工程师占比超过30%,5纳米三极管结构的发明者胡正明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但这种单向流动正在发生改变。 2024年数据显示,清华北大博士毕业生的回国率较五年前提升17个百分点,华为海思的“天才少年计划”用百万年薪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中芯国际的14纳米研发团队中,本土培养的工程师占比已达65%。 更耐人寻味的是,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因美国工人效率低下被迫推迟投产,而中芯国际在北京的28纳米产线,从开工到量产仅用18个月。 这场逆袭背后,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独特的“容错生态”。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曾两次因发热问题失败,但第三次优化团队立刻接棒;中芯国际在14纳米工艺研发时,同步启动5条技术路线,用“人海战术”突围。 这种“允许年轻人试错”的底气,源于中国每年500万STEM专业毕业生的庞大基数——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采购额逆势增长42%,而美国芯片法案导致美光裁员10%、德州仪器芯片价格暴跌90%。 张忠谋的焦虑,在2025年集中爆发。当长江存储的232层闪存芯片逼退三星,当华为量子芯片点亮算力曙光,当中国28纳米芯片自给率突破70%时,台积电的7纳米产能利用率骤降至45%,不得不降价求生。 更讽刺的是,ASML高管曾叫嚣“公开图纸中国也造不出光刻机”,而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在2024年进入量产阶段。 这场芯片战争的终极较量,早已超越技术层面。当美国用“芯片四方联盟”构筑技术铁幕时,中国用稀土管制、光子芯片、成熟制程三管齐下打破闭环;当台积电沉迷于3纳米制程的军备竞赛时,中国在光子计算、量子芯片、碳基芯片等前沿领域布局未来。 张忠谋的“100万亿嘲讽”,恰似旧秩序的最后嘶吼——他或许忘了,原子弹的原理不过几条线路,而中国人用算盘打出了蘑菇云;他或许没注意到,中芯国际用5年走完了台积电15年的路,而华为的“备胎计划”早已在地下生长了十年。 芯片终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当14亿人的智慧基数遇上“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当每年500万理工科毕业生遇上“容错试错”的产业生态,这场逆袭或许才刚刚开始。 那么,你觉得中国芯片产业能否突破封锁?人才回流能否改变战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信源:新浪股市汇---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大陆虽有100万
为什么从来没人吹华为的品质?
【4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