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特朗普在白宫南草坪签了一份公告:企业每给外籍员工新办一张H-1B

御史流芳悠久 2025-09-22 16:01:04

9月19日下午,特朗普在白宫南草坪签了一份公告:企业每给外籍员工新办一张H-1B,先交10万美元,21号凌晨生效。原话被多家电视镜头抓到:“不想掏10万?那就雇美国人!”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随后补了一句:值不值这个价,公司自己算,不值就别招。 消息传出,硅谷HR群先炸。现行H-1B政府费大约4600美元,一下涨到10万,相当于一口气加出二十多倍。亚马逊、微软、谷歌连夜发内部通知:人在国外的,能改签就改签,务必在21号前回到美国。白宫第二天出面降温,强调三点:只收一次、老签证照常、新人新办法。   这条通知发出时,西海岸的时钟刚过午夜,不少HR专员的电脑屏幕亮到天明,他们在Excel表格里逐行核对员工的出入境记录,电话打爆了全球各地的分公司。   微软的印度裔工程师阿米尔正在东京度假,手机突然弹出公司邮件。他盯着“立即返美”的字眼愣了几秒,转头就冲向机场。后来他在社交平台上说,那张临时改签的机票花了8000美元,比他整个假期的预算还高。   旧金山国际机场更热闹,一架飞往新德里的航班上,十多名印度乘客听说新政后,在起飞前几分钟突然要求下飞机,导致航班延误3个多小时。他们中的不少人持有H-1B签证,担心一旦离境,再回来就得让雇主掏10万美元。   这种恐慌不是没有道理——按国籍算,印度人占去年H-1B签证获得者的70%以上,中国人排在第二,占11.7%,这两个群体成了政策冲击的主要目标。   H-1B签证本身是美国招徕全球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自1990年设立以来,它允许企业在找不到合格美国雇员时,招聘外籍专业人士,持有者最长能在美国工作6年。每年8.5万个名额里,科技公司拿走了大头,光是亚马逊今年就拿到超过1万份批准。   美国现在约有73万名H-1B持有者,他们在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这些岗位上挑大梁。可特朗普政府显然想改变这种格局,就像2017年那份“雇美国人”行政令一样,这次的天价费用也是冲着“减少外籍劳工竞争”来的。   白宫大概也没料到反应会这么激烈。9月20日,也就是公告发布第二天,官方赶紧出面降温。发言人在社交平台上强调三点:费用只收一次、老签证照常有效、新人新办法。   但这番澄清反而更乱了——前一天卢特尼克还说这10万美元是“每年支付的费用”,现在又变成“一次性”,连移民律师都懵了。   沃森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沃森专门服务小企业,她对着BBC吐槽:“我的客户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初创公司尤其遭殃,他们本来就没多少资金,这下可能直接被挤出人才市场。   美国科技行业正闹着人才荒,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美国将有140万个技术岗位没人填。而现在STEM领域的劳动力里,近三成是外国人,博士学位持有者中外国人比本土人还多。特朗普想用高价把企业逼向本土劳工,可现实是合格的美国人不够用。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签H-1B新政当天,还签了个“黄金卡”计划——个人交100万或企业赞助200万美元,就能加速拿签证。这一前一后两个政策,把美国移民体系的新逻辑暴露得明明白白:要么你是能直接掏钱的“高端人才”,要么就只能接受天价筛选。   欧洲和加拿大的移民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加拿大移民局甚至在硅谷开了专场说明会,专门吸引对H-1B新政不满的技术人才。   白宫的澄清没能完全平息风波。律师们发现政策漏洞不少,比如“新申请”的定义模糊,今年参与抽签但还没获批的算不算?境外续签和境内转换身份有区别吗?这些疑问让企业更谨慎了。   谷歌的法务团队发内部邮件说,在政策细则明确前,暂停所有境外H-1B申请。这种观望态度,正在慢慢冻结原本活跃的人才流动市场。   时间一天天过去,21号凌晨的生效时间早已过了。旧金山机场的混乱渐渐平息,但留下的影响才刚开始发酵。那些赶在截止日前飞回美国的外籍员工,暂时安全了,却不知道下次出国探亲会不会又要交10万美元。   科技公司的招聘会上,HR们开始把“本土公民优先”贴在显眼位置,可桌子后面的技术主管们心里清楚,有些岗位美国人接不了,只能硬着头皮准备交那笔天价费用。   特朗普大概没料到,一张10万美元的签证费会牵动这么多神经。从硅谷的深夜邮件到新德里的外交照会,从留学生的改道计划到加拿大的抢人攻势,这场政策引发的涟漪还在扩大。

0 阅读:42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