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40℃,蒙古人住毛毡帐篷为啥不冷?一开始我也纳闷,薄薄一层布能挡啥寒风?直到亲眼见过才明白玄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冬天的风仿佛没有尽头,寒流裹挟着雪花,呼啸着掠过起伏的地势,对于初到草原的人来说,零下四十度的冷冽让人只想赶紧找个藏身之所,可就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里,蒙古包,那个看似简单的白色圆顶小屋,成了草原牧民世世代代最可靠的家,外人或许会纳闷,这种“帐篷”真的能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下守护一家人的温暖吗?只有亲身体验过那种温差,才会对蒙古包里暗藏的生存智慧肃然起敬。 蒙古包的奥秘,首先就藏在它那独特的造型里,草原上,风是常客,有时连电线杆都能被吹倒,可蒙古包一个个稳稳地蹲在地上,没见被风卷跑,道理说来其实不复杂,蒙古包不是方方正正的“盒子”,而是一个没有直角的圆顶结构,就像一个倒扣的大碗,风从四面八方刮来,遇到弧形的墙面和屋顶,会顺着曲线滑过去,不容易形成风涡也不会撞出大冲击,这样一来,即便风再大,多余的劲儿也卸掉了,曾有研究数据表明,同等风速下,这样的圆形结构能减少大约一半的风力承受,比起普通的方形房子要结实得多,蒙古包的圆形,不只是美观,也不仅仅是文化象征,更是草原人对自然环境的聪明应对。 外形之外,蒙古包最让人称奇的,是它那一层层厚实的“外衣”,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块厚毛毡,实际上,蒙古包的墙体可不是一层布那么简单,外面最厚的一层,是用草原上羊毛擀压成的毛毡,有的能厚达十几厘米,别小看这羊毛的本事,纤维之间层层叠叠,能把风挡在外头,毛毡不仅能保温,还能防水,雪花和雨点落在上面,顺着弧形就滑了下去,根本不渗进去,毛毡下面还夹着一层草篱,用的是芨芨草编成的篱笆,既能固定形状,也像天然的保温棉,把热量牢牢锁在屋里,最里面那层,可能是薄羊毛毡,也可能是绣花棉布,贴着屋主的生活起居,这样三层甚至四五层的结构,厚度加起来能有一砖头那么宽,有实验实际测过,这种墙体的保温效果,甚至比城市里常见的双层玻璃还要好,草原牧民会根据天气随时调整毛毡的层数,冬天寒风刺骨时,多加几层,蒙古包就成了天然的“保温箱”。 蒙古包的支架同样大有门道,用来搭建骨架的木头,一般选用柳木或榆木,既轻巧又有韧性,牧民们会把木条编成网格状,像鱼鳞一样,一圈圈拼起来,这样的结构能伸能缩,不仅便于搭建,拆起来也很方便,夏天热的时候,把蒙古包撑得高些,屋顶隆起来,热气容易散走,雨水也能顺坡流下,冬天冷了,就收紧木架,让蒙古包变得矮胖,减少受风面积,保暖性能立刻提升,蒙古包的灵活性让牧民能够随着牛羊迁徙,随时拆卸搬迁,骨架外面罩上毛毡,固定用的绳子也有讲究——有的是用马鬃、驼毛甚至牛皮拧成的,既结实又耐用,每逢大风大雪,毛毡和骨架被勒得紧紧的,连缝隙都难找,保暖防风全靠这些细节。 要想知道蒙古包真的暖和,得进屋里体验一番,蒙古包中央通常有个火炉或火塘,用来取暖做饭,草原上燃料稀缺,牧民们用的是晒干的牛粪,不要以为牛粪会有味道,经过晾晒后,烧起来几乎没有异味,而且火力柔和,特别耐烧,牛粪火炉的烟囱直接通向蒙古包顶部,烟排出去了,热量却被毛毡和木架一圈圈留在屋里,圆顶的设计让热空气在屋内循环分布,不会出现一边热一边冷的情况,地上垫着厚厚的羊毛毡或兽皮,赤脚踩上去都不觉得凉,哪怕外面是零下三四十度的夜晚,只要炉火不灭,屋里总能保持十多度的温暖。 蒙古包的门帘子一般都朝东南开,这是经验总结出来的风向规律,草原常年西北风最猛,门开在东南可以避开冷风袭击,还能晒到日头,门框和毡子之间用厚厚的毡条密封,关上门几乎没有缝隙,蒙古包底部还留有一掌宽的缝隙,看似漏风,实际上是为了通气换气,羊毛毡本身就有细密的孔洞,能让湿气慢慢排出去,却又不让冷风灌进来,哪怕屋里烧着火做奶茶,蒙古包里很少结霜,屋内干燥而温暖,有人测过,外面风速每秒十米,蒙古包里点根蜡烛都不会被吹灭。 除了保暖防风,蒙古包最让牧民引以为傲的,就是它的拆装速度,只要全家齐动手,一个小时就能把蒙古包拆好,所有部件都能捆上牛车,跟着牛羊迁徙,到了新草场,几个人合力不到半天又能搭起新家,草原上水草分布随季节变化,牧民要“逐水草而居”,只有蒙古包这样轻便灵活的家,才能跟得上牛羊的脚步,曾有人试图推广砖瓦房,牧民不买账,就是因为固定房子不适合草原的季节轮转,牛羊一旦把周围草吃光了,还得搬家,否则草原生态就会受损。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毡房
零下40℃,蒙古人住毛毡帐篷为啥不冷?一开始我也纳闷,薄薄一层布能挡啥寒风?直到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2 20:44:16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