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俄罗斯忙着卖给印度的苏 - 57 战机,其实被中国的 “小零件” 攥着主动权。这架号称 “俄制五代机” 的装备,发电机里的 “钕铁硼” 强力磁铁,全球 90% 产量来自中国;雷达用的半导体材料,不少也是中国企业供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件,成了左右这场军贸博弈的关键。 最先受冲击的是南亚安全平衡,巴基斯坦空军主力是中国造的歼 - 10C 和枭龙战机,印度一旦拿到苏 - 57,巴方空中安全直接受威胁。 更让人在意的是俄罗斯的 “双标”—— 之前卖给中国的 AL-31F 发动机,明确不准装在出口巴基斯坦的战机上,现在却要把含中国部件的苏 - 57 卖给印度,难免影响中俄军贸信任。 类似的事早有先例,2018 年美国向台湾出售 F-16V 战机,中国靠外交抗议和制裁相关企业守住了地区安全底线。 这次应对俄印苏 - 57 合作,中国的突破口选在了供应链上。 先看俄罗斯的困境,俄乌冲突让其军工体系重创,苏 - 57 生产一落千丈。到 2024 年底,总产量仅 21 架,实战型才 11 架,2024 年全年交付 6 架,远低于原计划 24 架。 成本从 7000 万美元涨到 1.75 亿美元,军方没钱,工厂扩产无望,只能靠印度注资和市场续命。 印度也有刚需,空军 30 多个中队里,多是服役超 30 年的幻影 2000、米格 - 29,2019 年印巴空战还丢了米格 - 21,中印边境矛盾又持续,急着用苏 - 57 构建隐身打击网络。 双方推进速度很快,2025 年 2 月俄在印度航展提技术转移,6 月给苏 - 57E 全源代码,9 月研究在印度纳西克工厂生产,合同金额或达 50 亿美元。 可苏 - 57 的 “自主” 标签早站不住脚,早期用法国摄像头、英国弹射座椅,西方制裁后只能找中国买特种材料、电子元件,连雷达关键部件都依赖中国。 这种核心部件依赖在军工领域很常见,2023 年土耳其买俄罗斯 S-400,就因含美国芯片被卡脖子延迟部署,现在苏 - 57 也面临类似情况,只是这次主动权在中方。 面对局面,中国先从供应链下手。2025 年春俄印谈判进入实质阶段,中国直接暂停供应苏 - 57 的雷达半导体材料和 “钕铁硼” 磁铁,没这些部件,生产线根本转不起来。 同时,苏 - 57 雷达信号处理模块早期有中俄联合研发部分,中国梳理专利确认中方归属权,以此要求俄重新评估出口计划,合理合法。 中国在军民两用产品出口上有明确法规,2020 年印度想从德国买潜艇,就因发动机含中国曲轴没过审批,这次完全能沿用这一机制,从源头限制苏 - 57 生产销售。 外交和经济层面也没落下,中国派高层去莫斯科沟通,在上合组织会议点明军贸安全风险,联合国场合联合他国强调军售不破坏和平,2025 年珠海航展前还释放加强空军建设的信号。 经济上,2023 年中俄双边贸易 2400 亿美元,俄超一半能源出口靠中国,调整进口节奏就能让俄权衡利弊,这和 2022 年中国减少澳大利亚矿产进口,迫使澳日 “忠诚僚机” 合作放缓是一个道理。 长远看,中国也有布局。军事上加速歼 - 35 量产,传巴基斯坦可能采购,同时推进六代机研发,2025 年珠海航展展示的升级歼 - 20,隐身和雷达性能提升,就算印度拿到苏 - 57,中方也有应对实力。 对印度,中国没堵死合作路,2024 年中印贸易超 1300 亿美元,中方主动推销歼 - 10CE、红旗 - 9,给苏 - 57 替代选项,减少印方依赖。 同时,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和 “一带一路”,加强与南亚国家合作,构建区域安全机制,降低俄印苏 - 57 合作对地区稳定的冲击。 说到底,俄印苏 - 57 合作看似两国军贸,实则是全球供应链、国家利益和地区安全的复杂博弈。 中国的应对,既没盲目施压,也没被动妥协,靠核心优势精准维护利益与地区稳定,这是对全球博弈逻辑的深刻把握,也是自身实力的体现。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秋日生活打卡季#
沈飞是真的有点憋屈了,好不容易搞出了歼-35和歼-35A,结果没想到成飞又拿出了
【20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