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2日上午9时许,朝鲜三八线以北梨木洞,39军115师代师长王扶之等人在作战室坑道里紧张的工作中,突然,一声爆炸巨响,7人全部被埋。 说起抗美援朝那会儿,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得那叫一个胶着,尤其是1952年夏天,三八线附近阵地争夺得特别激烈。39军115师当时驻扎在梨木洞一带,那地方山高林密,师指挥所就挖在山坡的坑道里,平时用来商量作战方案啥的。代师长王扶之那时候正领着部队刚啃下个无名高地,那仗打得漂亮,伤亡不大,战术还灵活,美军那边是精锐部队,守得死死的,结果志愿军用巧劲儿给拿下来了。 这事儿传开后,《人民日报》的记者刘鸣特意赶过来,想多了解了解前线情况,顺便记录点素材。谁成想,就在8月2日早上,这帮人聚在坑道里研究下一步计划,美军飞机突然来袭,一颗重磅炸弹直接砸中洞顶,整个作战室塌了,王扶之加上苏盛轼、陈志茂、刘鸣,还有刘参谋、张釜山、梁志超,总共七个人全被埋在二十多米厚的土石下面。这事儿一出,军里上下都急了眼,救援行动立马拉开,足足折腾了三十六个小时,才把人挖出来。 先说说王扶之这个人吧,他是陕西子洲人,1923年出生在那儿,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就帮着干农活,十二岁开始给人放牛,日子过得苦哈哈的。1935年红军路过村子,他一咬牙就参了军,那年才十二岁,先从共青团干起,第二年转正成党员。从那以后,他就跟着部队到处跑,抗日时候在华北平原上转战,干了不少游击活儿,拆铁轨、炸仓库啥的,练就了一手指挥小队的本事。 解放战争打起来,他转战东北和华北,辽沈战役那会儿,他带队攻了个堡垒,带头冲锋,俘了不少人,很快就升营长了。到1950年抗美援朝开打,王扶之随39军过鸭绿江,扛着机枪警戒两岸,一路推进到三八线北边,先是副师长,后来代理师长,三十出头就扛起115师这摊子事儿。部队里人都知道他办事稳当,地图看得准,布置任务总能抓到要害。那时候志愿军面对的对手主要是美军和南朝鲜部队,装备牛,火力猛,但王扶之他们靠的就是人多地熟,战术灵活,一仗接一仗地顶着。 那天早上,吃过早饭,王扶之他们几个就进了梨木洞的指挥所,摊开地图讨论老秃山那边的防御。苏盛轼是作战科副科长,山东济南人,三十多岁,早年入伍,专管情报,画地图绘沙盘那是把好手。陈志茂是作战参谋,湖南农村出来的,二十八岁,记东西准,日志写得工工整整。刘鸣这记者,三十岁,北京人,1948年进新华社,背着相机到处跑,专挖战士故事。 刘参谋他们仨是师部年轻干部,二十出头,管通信后勤啥的,张釜山常去补给线转悠,梁志超弄电台信号。这些人凑一块儿,本来是例行公事,谁知美军B-26轰炸机低空掠过,九点二十五分左右,一枚炸弹准头十足,砸在洞顶上。爆炸把圆木梁全崩了,土石全塌下来,坑道入口和深处的人瞬间没了影儿。外面同志听到响动,赶紧报告上去,39军军长接了电话,脸都沉了,马上让工兵连带上铁锹长镐赶过去。 救援这事儿,从军部到志愿军总部,全都惊动了。军长先给115师政委下死命令,要想尽办法挖,随时汇报情况。然后他把事儿报给志司,彭德怀一听,立马回电:死活都要见着人,牺牲了也得把遗体挖出来运回国。这话听着简单,干起来难,坑道塌得彻底,宽三米长十米的作战室全埋了,战士们轮班挖,每二十分钟换一拨,省得累趴下。 开始挖得慢,有人急了眼,想用炸药加速,政委直接否了,说有一丝希望就不能冒险,得细心观察裂缝啥的。三十小时过去,还没见人影,大家心凉半截,报告上去,志司和军部又催:一分钟别停,不管死活快挖。战士们咬牙顶着,土石往下掉,镐头砸得火星四溅,就这么坚持着。 坑道里头,王扶之他们仨在深处,苏盛轼肋骨断了,陈志茂腿卡着,王扶之外加磕碰,动弹不得。电话线炸飞了,蜡烛点着看一眼就灭,氧气少得可怜,开枪示意都不敢,怕震塌更深。没水没粮,渴得慌,他们把尿攒罐头盒里,实在扛不住就喝点,勉强续命。 外面挖了三十六个小时,战士宋汝洲忽然瞅见石缝里飞出两只苍蝇,他一喊,全场都炸锅了,这玩意儿说明里面有活人,氧气没绝,大家劲头儿上来了,挖得更快。没多久,坑道通了,王扶之、苏盛轼、陈志茂仨被拉出来,脸色白得像纸,但还喘气。入口那四个,刘鸣、刘参谋、张釜山、梁志超,没挺住,遗体抬出来,用王扶之本准备的棺材装了,运回国安葬。 王扶之他们仨伤没好利索,就先养着。军里给补了伤员待遇,部队照常转,115师继续守阵地。美军那边空袭频繁,志愿军防空工事越挖越深,战术也调整,更多用夜战和近战克敌。整个抗美援朝,志愿军顶了三年多,伤亡不小,但硬是把战线稳在三八线附近。回国后,他继续干军务,1955年授少将,带过不少兵,训过新兵,到八十年代退下来,在北京安度晚年,2003年走了,享年八十岁。
1952年8月2日上午9时许,朝鲜三八线以北梨木洞,39军115师代师长王扶之等
运赛过去
2025-09-23 16:44:53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