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联合创始人哈桑·优素福的儿子摩萨布·哈桑·优素福表示,巴勒斯坦国永远不会存在, 这句话从特拉维夫的访谈室传出来时,加沙难民营的帐篷里,有人把收音机砸在了地上。帐篷外的孩子正用石子在沙地上画国旗,红、绿、黑三色歪歪扭扭,却被这声否定戳得支离破碎。 摩萨布坐在镜头前,西装袖口熨得笔挺。他身后的书架上摆着《巴勒斯坦史》,书脊却磨得发亮——据说他年轻时曾背着这本书,在约旦河西岸的难民营里给孩子们讲“未来的国家”。现在他说“永远不会存在”,像一把刀,捅向了自己曾经守护的梦。 拉马拉的咖啡馆里,老人们对着报纸叹气。“他爹当年在山洞里起草建国宣言时,这孩子还在襁褓里呢。”穿阿拉伯长袍的老者敲着铜咖啡壶,“血浓于水,可立场这东西,比血还烈。”旁边的年轻人刷着社交媒体,摩萨布的言论下面,一半是骂声,一半是“他说的是实话”。 最讽刺的是联合国的档案库。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时,哈桑·优素福在加沙的地下室里偷偷收听广播,激动得把收音机抱在怀里。现在他的儿子在公开场合否定这一切,档案管理员翻出当年的录音带,磁带上的杂音里,还能听见难民营里零星的欢呼声。 摩萨布不是第一个“转向”的人。这些年,不少巴勒斯坦精英跑到以色列定居,他们说“建国太遥远,不如先活着”。可加沙的废墟里,照样有母亲在给孩子讲“我们的首都在耶路撒冷”,有年轻人用弹壳拼出国旗的形状。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哪怕被烈日烤得发蔫,根还在土里攥着一口气。 以色列的政客们把摩萨布的话当成“证据”,说“巴勒斯坦人自己都不想要国家”。但他们忘了,加沙的菜市场里,商贩们仍在用巴勒斯坦货币交易;拉马拉的学校里,课本最后一页印着的,还是那片被虚线框起来的国土。这些日常里的坚持,比任何言论都更有力量。 其实摩萨布的话里,藏着一层绝望。他见过太多爆炸和死亡,觉得“建国”这两个字,早被鲜血泡得变了味。可巴勒斯坦的老人们说得对:“哪怕明天就死,今天也得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国家从来不是地图上的线条,是人心底的念想,是孩子画在沙地上的国旗,被风吹散了,还会有人重新画起来。 特拉维夫的夜灯下,摩萨布合上了笔记本。据说他每次演讲结束,都会独自待上一小时,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或许他会想起小时候,父亲把他架在肩上,指着远方说“那是我们的家”,风里飘着橄榄树的清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以色列的报复来了,中国严正警告内塔尼亚胡,不要忘记当初说的话就在内塔尼亚胡前脚
【1评论】【1点赞】